芜湖县桃源村因地制宜寻乡村文化根基促民风
新华社合肥8月27日电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首批21个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桃园村入选。桃园村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注重因地制宜用好村内文化资源,深挖“中国好人”王能珍等英雄事迹,从凝聚共识上发力,寻求群众的认同点和传承点,以文化人、以文养德,弘扬了乡风文明的正能量。
民风正则村兴旺。在优良的乡风文明涵养下,桃园村集体经济从十年前的一片空白,到如今逐年壮大。农村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千亩灵芝、万亩桃园,精品民宿农家乐等农业产业项目均已落地,带动村民致富。
01
有史可鉴:因地制宜盘活村内文化资源
桃园村属典型的丘岗地区,拥有万亩桃林,历来有“青山绿水弋江畔、桃花园里有人家”的美誉。走进桃园村村口,犹如走进了一座小花园,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映入眼帘。这里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南宋状元、词人、书法家张孝祥的后裔聚居地,也是当代抗洪英雄王能珍的家乡,村口竖立着这些历史人物和烈士的肖像。
桃园村历史文化悠久,名人辈出。在桃园村有一个名为相思园的村民组,是南宋张孝祥的后裔村。为了深入挖掘张孝祥文化,芜湖市还成立了张孝祥文化研究会,让名人文化反哺乡风文明建设。
“把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再根植于斯,有史可鉴,老百姓更能接受,自觉地将这些文化内涵转化为实际行动。”桃园村党委书记梁友文说,这是一种内生驱动力,是村庄邻里乡亲和谐共存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
桃园村还有着浓厚的红色基因,亦有“烈士故里”的美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张定榆、徐树桃、杨光金等革命烈士。在和平安宁的现代,还有一位烈士王能珍。
说起“中国好人”王能珍,桃园村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年,桃园村逢几十年不遇的大洪水,62岁的老党员王能珍以身赴险潜入急流试图探查圩堤漏洞,不幸被卷入洪水英勇牺牲。
为了纪念烈士忠魂,桃园村建了一座王能珍纪念馆,也是芜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内详细介绍了包括王能珍在内的桃园村烈士们的生平,他们忠于革命忠于人民的牺牲精神,每时每刻都在涵养着桃园村的村民。
今年49岁的村民徐德武在江苏无锡打拼多年,已创办了一家汽车零配件企业,生活无忧的他却选择了回乡创业,带动不少村民在家门口致富增收。
“过去不知道村子有如此悠久的历史,有这么多值得敬仰的烈士。”徐德武说,再回家乡,变化太大了,找回了小时候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记忆。回乡后,他投资了数百万元将桃园村废弃的校舍打造成了农家乐和精品民宿,并且承包了一片山林产业化种植灵芝。
“早年出去打工,知道在外打工的辛苦,打心眼里希望邻里都能在家门口就业,方便照顾在家的孩子和老人。”徐德武说,未来民宿和灵芝基地可以带动两百余人就业。
02
村民自治:抓牢群众基础为乡村“美颜”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选择到城市打工,很多村庄只剩下空巢老人或留守儿童,村庄日益没落、房屋无人居住、环境又脏又乱。几年前,桃园村也是一样。
年,村民张国旺从外地回乡过中秋,他看到自己曾经熟悉的家乡破落不堪,中秋团圆,他挨家挨户串门看望空巢老人。
“看到老人们空洞、没有希望的眼神心里很难过,有些老人生病了没有子女在身边,医院看病只能硬扛。”张国旺说,儿时的乡愁要找回来。
治理不是两个字的口号,要有实实在在的举措。那个中秋夜,张国旺召集了在外创业回乡过中秋的村民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从凝聚共识上发力,给家乡“美颜”。
中秋之夜,村民们来了一场头脑风暴,针对村庄怎么整治,留守儿童如何关爱,空巢老人怎么帮助等难题,展开了讨论。大部分在外创业的年轻人,对家乡都有深厚的感情,探讨期间,纷纷表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到一个小时,村民们主动捐资达20多万元。
村民自治在桃园村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梁友文说,之前最担心的就是村民们意见不统一,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有了村民们的鼎力支持,村“两委”干部各项工作都得以顺利推进。
道路要硬化,雨污水分流,垃圾分类,房前屋后菜园整治……这些东西一样都不能落下,生态宜居的小村庄已经在梁友文的脑海里呈现出来。
各村民组的环境整治相继动工了,村民孟金妹没想到,环境整治一动工,自家的棋牌室无人问津难以为继倒闭了。
“大家都忙着收拾房前屋后,没人来打牌咯。”孟金妹说,过去邻里农闲时候就爱聚众打麻将,她为此还买了几张麻将桌召集大家打麻将收些服务费。哪想到“好景不长”,村民们都去参与村庄的环境整治了。得跟上大家的步伐,孟金妹思量了几天,决定关了棋牌室,也把房前屋后收拾一番,还在门前种了些四季花草。
如今,走进桃园村的各村民组,像走进了乡村旅游目的地,村庄内道路两旁是灰色的瓦砾砌成的矮围墙,村民们在围墙上摆放着各式的花盆,有紫的睡莲、白的茉莉和粉的蔷薇,还有五颜六色的格桑花,就连门口的柴垛也充满设计感。
03
制度规范:筑牢制度根基移风易俗
为了让乡风文明制度化,桃园村倡导村民自治的同时,还建立了村规民约,开展各类评选活动,制定考核办法,用模范评选、相互监督、积分管理、分红奖励挂钩等一系列自治举措来推动管理长效化,防止陈规陋习反弹回潮。
“扫黑除恶强政权,人人参与保平安……长辈视同我爸妈,尊老爱幼传佳话……火种严控带上山,秸秆禁止去焚烧……”在桃园村道路两旁的墙壁上,村规民约几乎随处可见。
“借助村规民约,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梁友文说,村规民约的落实执行,筑牢了制度根基推进移风易俗。
近年来,农村铺张浪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屡禁不绝。不少桃园村村民也深受困扰,为此,梁友文召集村里的退休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等“老长辈”们编了一道名为《随礼难》的顺口溜。
“得知东家在考学,闻听西家在娶媳……亲朋好友上千块,平时月随五六门……村规随礼定民约,严控一百不许超……”这道顺口溜说到了村民们的心里。
“过去,村里有红白喜事家家都要随礼,从元到元不等,原本是一个心意,慢慢却成了大家的负担。”村民苏学龙告诉记者,自从有了这道顺口溜之后,现在随礼都不超百元,大家都拍手叫好。
为发挥身边榜样示范带动作用,桃园村设立了移风易俗文化墙,采取月评比、年统计的方式对村规民约及移风易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每月安排村民代表对各户执行村规民约情况进行评分,评选出“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对评分在60分以下的农户将取消合作社年终分红及公益事业分红,并督促整改,采用党员帮扶,点对点、一对一整改提升。
移风易俗工作需常抓常新,为此,桃园村还成立了村民道德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由有威信的村民任组织成员,更新群众的孝养理念,并成立“两代表一委员”和“老长辈”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室,确保矛盾不出村,保障村庄和谐稳定。(记者:吴慧珺)
写留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shizx.com/whms/12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