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方言词语溯趣

铜陵方言词语溯趣

这里说的铜陵方言主要是指原铜陵县山圩区的方言土语,学术界称为铜陵土语,流行于顺安河畔东西联乡,以及五松镇。这一并不大的地块,说起方言来却极难与外地人交流,形成了独特的方言岛现象,其方言中保存了很多古汉语词汇。兹对其中比较独特的词语进行些探究。

“落苏”——“茄子”

这是一个古词语。唐代山东人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记载:茄子“一名落苏”。现在北方方言已经没有称茄子为落苏的了。浙江的平阳和泰顺把茄子和落苏合了起来,称为“落茄”。

我们安徽的徽州和江浙部分地方如上海称落苏倒是自古就有的说法。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有个瘸腿的儿子,对卖茄子的人吆喝“卖茄子唻!”非常不满,要求父王禁止。阖闾感到为难,人家叫卖茄子,不是卖“瘸子”呀,怎么好禁止呢?有一天他看到妃子帽子上的两个流苏,很像茄子的形状,不禁灵机一动:“落下来的流苏不就是‘茄子’吗?干脆把茄子就叫‘落苏’吧!”于是,他一声诏令,从此“茄子”就叫“落苏”了。北宋王辟之的笔记《渑水燕谈录》中提及此故事,不过吴王阖闾变成了五代时钱王钱镠:

“钱镠之据钱塘也,子跛,镠钟爱之。谚谓‘跛’为‘瘸’,杭人为讳之,乃称‘茄’为‘落苏’。”

故事编得很巧妙,却经不起推敲。首先,吴之国都在今苏州,钱王的故事在今杭州。“瘸子”是中原官话和湖南方言,杭州一带称为“跷拐儿”,苏州人称为“跷脚”,与“瘸子”根本不同音。此外据史料记载,茄子是两晋时期由印度传入的,春秋时不可能有卖茄子的。“落苏”一说在唐人段成式的书中就有了,不可能到五代时才由钱镠命名。所以宋代大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批之曰“亦未必然”。

“三不知”——“偶然、间或、有时”

“三不知”是铜陵人口头常见的词语:“你经常回老家吗?”“现在很忙,三不知回去一下子。”

“三不知”是一个很古老的词语,源出于《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这段话意思是说:“文子说:我现在知道我为什么无知了。君子谋划大事,对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都要全面考虑,然后才做决定。而我对这三个情况都不了解,就匆忙向上面提出意见,这不是大错了吗?”明代学者姚福在他的笔记《青溪暇笔》对《左传》所谓“三不知”作了解释:“所谓三不知,即始、衷、终三者,皆不能知也。”人们常说要“三思而后行”,所谓“三思”,也就是要对“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都要进行思考的意思。

到宋元时期,“三不知”引申为“没想到”。元无名氏杂剧《陈州粜米》第三折:“三不知我骑上那驴子,忽然地叫了一声,丢了个撅子,把我直跌了下来。”到元朝末年及至明朝,“三不知”就有了“意外、忽然”的意思,这就与今天我们所说的意思基本差不多了。明末冯梦龙纂《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倘若三不知做出把戏,倒是老大利害。”清代作家李绿园的长篇小说《歧路灯》:“他两个初来时,都打了一个照面,三不知就不见了。”

“三不知”并非铜陵的地区独有的方言词语。年由章太炎先生创刊于苏州的《制言半月刊》第4期刊登了王纶先生的《新方言杂记》就提到:“今芜湖、南京谓凭空起事曰‘三不知’。”

“猎”——“玩耍、游戏”

“猎”指“玩耍、游戏”只有铜陵方言一家,全中国找不到第二例。

“猎”的原意是“打猎”,又称“田猎”。《说文》:“猎,放猎逐禽也。”上古时期生产力低下,人们打猎是为了谋取生活资料以维系生命,后来物质资料丰富了,统治者把打猎当作玩乐。《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当时就有些文献把“猎”和“游”并列,称为“游猎”《晏子春秋·谏下八》:“春夏起役且游猎,夺民农时,国家空虚,不可。”此时的游猎还带有军事训练的意思。

唐代李白写有乐府诗《行行且游猎篇》,开头便是“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将游猎夸轻趫。”这里的“猎”完全是“玩耍”了。延续下来,在方言中(其实是古汉语中)“猎”也就是“玩耍、游戏”的意思了。但,为什么只有铜陵是这样说,其他东西南北都找不到第二家,这倒值得研究。

“八货”—不讲道理或讲不清道理的人

“八”因为与发财的“发”谐音,这一数字受到了普遍的欢迎。结婚要选好日子,铜陵谚语有“腊月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住房最好选在第八层,所以第八层的房价往往是最贵的。车号手机号最好都要带“8”的。我见过一位老板,他的手机号码后四位是,可谓牛也。不过那人终究没有发起来。而铜陵方言中的“八”却是常常是骂人的,人们常称那些不讲道理或讲不清的人(多为妇女)为“八货”。

在中国古代,因为“八”字字形是一左一右各奔东西,所以并不是一个好字。《说文·八部》:“八,别也。”“八”就是分的意思。姜亮夫所著《昭通方言疏证》:“八,别也,分别相背之形。”因为“分离”总是人们所忌讳的,所以“八”就被引申为凶险,尤其指女人的不贤致家庭的不幸,说她命中有“八”,即“克夫、丧子、败家”等八个最凶的运相,称为“八败货”、“八败命”。晚清郭友松的小说《玄空经》第一回:“不幸他是八败命,过门来不到三年,横七竖八,吃尽当光。”

广东人称饶舌、爱管闲事的人为“八”,称爱管闲事的女人干脆就叫“八婆”。云南永胜人也有这种说法,有专词“八叉”,然与不讲理不搭界。铜陵人嘲笑饶舌者为翘嘴巴参(音,一种鱼)子。扬州方言称某人精神不正常为“八货”、“八折”,简称“八”,类似于“二百五”,这倒与铜陵的用法有点沾边。山东聊城荏平一带称可恶的人为“八货”,和铜陵人讲的一样。有人考证“八货”是由“骄横跋扈”的“跋扈”模音而来,不无道理。反正指的是不讲理的人。

铜陵又常称为“八不道五”。很多人只讲,没有细想过。如果仔细推敲反而无法理解了。因为“八”就是“八”,“五”就是“五”,是划不了等号。“八不道五”不是应当提倡的坚持真理吗?

“八不道五”的说法来自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衡器“秤”古代是十六两制,一斤合十六两,计算时要换算成十进制。我们的祖先编了一套口诀:“一退六二五,二一二五,三一八七五,四二五,五三一二五,六三七五,七四三七五,八五,九五六二五,十六二五,十一六八七五,十二七五,十三八一二五,十四八七五,十五九三七五,十六两整一斤。”口诀的名称为《斤求两》,背起来很难记,用起来十分不方便。顺便说一下,现今人们对不负责任的做法称“一推六二五”,就是从这里来的。只是把“退”换成了“推”。原意是十六两制的一两,等于十两制的0.两。新中国建国初进行了一次衡制改革,一斤的重量不变,改一斤合十两。这样原来的半斤合八两,改制后的半斤合五两,重量是一样的,“八”和“五”也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统一起来了。但偏偏有人转不过弯来,脑子特笨,怎么也弄不清楚“八两”怎么会等于“五两”。人们就称这种情况为“八不道五”。安庆方言干脆称讲不清道理的人为“八五儿”。

翘辫子——死亡

用“翘”来指称死亡是吴语系常见的方言现象。如上海松江称“翘老三”;浙江温州称“翘板儿了”;苏州“翘落”。此外在我国西南地区也有这样的说法,如重庆人说“翘杆儿了”。有人说“翘”和“老”、“仙逝”一样,都是对死亡的讳称,这恐怕有点不大相干。从“翘老三”、“翘板儿了”、“翘杆儿了”的感情色彩看,无论如何不象是对死者的尊重。铜陵人说“翘”就表示对死者的轻蔑。铜陵民间有一则民谣《小媳妇苦情歌》,其中有句“死又不死,翘又不翘,婆婆骂得我头毛焦。死又不死,翘又不翘,苦媳妇日子怎么过得了?”这是旧时媳妇背后咒骂婆婆的,完全找不到敬意。

“翘板儿了”、“翘杆儿了”的组词意图,现在已无法弄清了。铜陵人说“翘辫子”还真有点来路。清代男人都留辫子,要是犯了死罪押到刑场去砍头,辫子就是一个障碍。所以行刑时就要由两个刽子手来操作。一个人将死囚的辫子拉得高高的,另一个人动刀。可见“翘辫子”较之“翘板儿了”、“翘杆儿了”骂人要恶毒得多了。

“癞的姑年”——“正月十五”

这个说法现在几乎失传了,据说铜陵为独家。“癞的姑”就是癞蛤蟆,大通人称为“癞癞姑”。正月十五本是传统的元宵节,到铜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这是有来历的。铜陵民间有一个谚语:“正月十五大似年,婆婆拜媳妇年。”说儿媳妇终年操劳,这一天要让她休息休息,由一直闲静享福的婆婆下厨上灶,烧饭给媳妇吃。这是一个文明的传统习俗,体现了铜陵人家庭和睦、老少相敬的优良民风。这一天媳妇就可以一动不动,象“癞的姑”一样。这是不是有点“那个什么……”?

的确,在铜陵正月十五是妇女可以尽情快乐的日子。明万历《铜陵县志》记载:“上元,跨街张灯。儿童戏竹马以恣游赏。箫鼓之声彻于闾巷。妇女或夜静游行,掷瓦缶,夜除不祥。”说这一天深夜,妇女结伴夜行,随带些家中废弃的陶罐瓦具,当作秽物抛到野外,以拔除灾星。这一风俗在长江中下游一带都有,妇女多是跑到桥上嬉戏。当作秽物的坛坛罐罐也多是从桥上扔下,更加快意。《嘉靖池州府志》记载:“度厄:夜分妇女过桥以除灾咎,投瓦桥下返,俗云‘走百病’”。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运动。据说江浙一带妇女当晚一定要走过三座桥,才算达到目的。如清乾隆《元和县志》:“妇女走历三桥,云可免百病。”明人陆伸有《走三桥词》云:“细娘分付后庭鸡,不到天明莫浪啼。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元宵夜妇女出游,成了她们不可多得的娱乐活动。

“内襟”——“妻子”

“妻子”在各地都有不同的称呼。安庆市的宿松叫“堂客”、无为人叫“板奶奶”,枞阳方言称妻子为“烧锅的”、“家里”。不过“家里”也可以作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铜陵土语也一样,称妻子为“烧锅的”、“家里”。此外还有一种自古就有的称呼“内襟”。

“内襟”的“襟”到底是什么字?有学者认为是“荆”。“荆”,古代常用于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拙荆、山荆、荆妻。这里包含“自己的妻子”和“谦称”两个内容。但铜陵人说“内襟”是可以他指的:你妻子、他妻子同样说“n内襟”、“he内襟”,且丝毫没有谦称的意味。

我认为应当是衣襟的“襟”。“襟”,是上衣的前面部分,旧式传统服装有所谓“对襟”、“大襟”之称。在中间开扣的称为“对襟”,在左边或右边开扣的(“左衽”或“右衽”)称为“大襟”。古时候包办婚姻,有指腹为婚的做法。两家人相互意合,希望两个尚孕于腹中的孩子长大了也成为亲友,便相约,孩子出生后,若都是男身,便为兄弟;都是女儿身,便结为姊妹;如一男一女,便蒂为夫妻。由于战乱连年,两家人今天住在一起,明天就可能被兵乱冲散而天各一方了。为了避免将来对面不相识,错过了姻缘,便裁开一件衣襟,双方各执一块,作为信物。将来见面拿出来比对。如果孩子已经出世,裁开的是幼儿的衣服。此称“裁襟”也称“割襟”。有个成语叫“割襟指腹”。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第五十三出《硬拷》:“[外]呀!我女儿已亡故三年,不说道纳彩下茶,便是指腹裁襟,一些没有。何曾得有个女婿来?”“襟”便与婚姻有了联系。

现如今在铜陵还有个称谓,俩姐妹的丈夫称为“连襟”,长的叫“襟兄”,幼的叫“襟弟”。所以“内襟”的襟字,应当是“襟”。









































白癜风怎么引起的原因
北京白癜风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shizx.com/whms/436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