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砻坊蝶变米粮集散地芜湖经济发展重心
gcheng
提到芜湖老城区,就不得不说大砻坊。大砻坊城区位于芜湖市镜湖区东南角,是传统意义上的古城区。大砻坊从它诞生那日起,就注定要成为芜湖乃至安徽全省的工业重地。它曾在芜湖近代工业史上写下过浓墨重彩的篇章。对于老芜湖人来说,大砻坊是不可磨灭的记忆,而如今的芜湖人对大砻坊却知之甚少,究竟大砻坊有着怎样辉煌的过去呢?小编有幸请到芜湖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谢迎春科长为我们作详细介绍,回顾大砻坊的过去。
芜湖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谢迎春科长
“大砻坊”名字的由来
谢科长表示大砻坊的命名是由产业发展而来的,所谓的“砻”,有两个意思,其一是去掉稻壳的器具,其二是用砻去掉稻壳。因此砻坊与米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来砻坊这里的米粮加工都是用石磨石碾进行加工,这里的米粮加工是沿青弋江的集散地,米粮也加工十分发达。”谢科长表示年的烟台条约使芜湖被开辟成为通商口岸,年李鸿章奏请中央政府,把镇江七浩口的米市迁到芜湖,“虽然不排除李鸿章迁米市到芜湖可能是为了家族利益,但是更重要的也为了国家利益。而米市搬迁过来后,就是用民族资本和境外势力进行对抗,包括发展米业和长江航运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镇江七浩口米市迁入之后,芜湖的米市由地方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米粮加工业也得到了新的提升。”
谢科长表示在全国“四大米市”地位奠定后,大砻坊有了新的加工模式介入,“这其中有一个人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他就是章维藩。”谢科长介绍道,“章维藩本人最早是做官的,因与朝廷政见不合,被贬为宣城知县。后辞官到芜湖定居。年,章维藩筹建益新面粉公司。19世纪末的中国制粉工业,绝大多数还是利用手推磨、牲畜磨,或是水碾磨等原始的工艺加工面粉,而当时的外国却已经进入机械时代。芜湖益新面粉公司的先进意义就在于引进了机械化生产加工,有别于传统小作坊-砻坊的手工制作模式,当地人就把机器化加工的模式称为“大砻坊”,而那些小作坊就被称为小砻坊,但是久而久之,这一片面粉加工区域都被统称为为大砻坊,所以大砻坊地名的由来是由产业而生成的。”
益新面粉厂旧址
老经济文化重心大砻坊贵极一时
“大砻坊因为益新面粉厂的引进后,也带动了大砻坊地区的人口变化,整个地区的人气一下子就旺起来了,在传统手工业还是主流背景下,有益新面粉厂这样的一个现代化加工业的公司,其影响力可想而知。”谢科长表示烟台条约将芜湖陶沟至宝塔根,形成沿青弋江到长江的L型区域作为租借区,而原来沿青弋江这一带城市规模的延展则得益于益新面粉厂,“原来芜湖的主城区就是现在沿青弋江这一带,益新面粉厂相当于当年城市的郊区,益新面粉厂的发展将芜湖主城区域拉长。”
谢科长表示而从建国后一直到八九十年代,大砻坊很大程度上是一芜湖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中心,“年轻一辈人可能对与大砻坊的政治地位不是很熟悉,原来意义上地区是一个行政架构,老宣城地区党校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机构都在这里。”对于经济,谢科长表示从建国以后,芜湖有两个比较大的工业基地,一个是沿长江的老工业干道,另一个就是大砻坊。“大砻坊面积不大,但是有很多芜湖的老品牌企业,面粉厂、铝制品厂,这些都是响当当的企业。”
青弋江畔老城区
为什么说大砻坊是芜湖老文化中心?谢科长表示现代教育发展的今天我们可能感受不到大砻坊的教育中心地位,但是在当年,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重点中学在这里形成体系,“老商校(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农校(后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地区卫校等,虽然当年只是中端学校,但是很多企业的技术骨干都是这些学校毕业的,按照性价比的概念来说,当年的这些学校都是响当当的“一本”院校。在当时整个城市教育资源都很有限的情况下,大砻坊能聚集这么多的学校是非常不容易的;医院(现在的皖医二附院)当时在整个皖南片区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卫生资源。交通上,80年代末90年代初,原来沿青弋江、水阳江顺江而下货轮,包括客运的机动船都在这里停靠,这也是当时的航运枢纽。”
对与大砻坊后来的发展史及城市变迁、板块调整的变化,谢科长也为我们一一阐述,有兴趣的朋友请继续北京中科白淀风医院白癜风是由于什么引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shizx.com/whms/8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