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與徽州
徽商的起源和芜湖是紧密联系的!
芜湖,别称江城,自古享有“皖南门户”、“江东名邑”等美誉,为“江南四大米市”之首。芜湖最早见于史籍的地名是“鸠兹”,在鸠兹附近有一大湖因“蓄水不深而生芜藻”,故得名芜湖。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自古便同徽州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地理上看,处于青弋江和长江交汇处的芜湖,是徽州跨越山岭阻碍联系外界的一个天然枢纽。芜湖成为皖南商业中心的历史,大致等同于徽商兴起的历史。明朝建立之后,江南乡村日渐繁荣,人口激增,尤其以徽州人地矛盾最为突出。山地贫瘠,耕地有限的情况下水稻的产出和徽州本地丰富的经济作物如竹木桐漆,茶叶,瓷石,笔墨纸砚形成鲜明对比。据《论清代徽州地区的亩产》研究,清代徽州水田平均亩产稻谷仅为斤上下,徽民辛勤劳动一年不如平原地区稻农所得一半。而芜湖地处平原,为古代丹阳湖的沉积地块,河网密布,水稻产量高。唐宋时期芜湖地区圩区的完备使得芜湖成为旱涝保收的圩区。圩区的粮食和山区的经济作物之间的交换,故米商是徽商贸易的雏形,这也使得徽州商帮和宁国商帮(泾县旌德太平为主)常常成群结队。可以说,徽商的起源和芜湖是紧密联系的。明朝成化之后,徽人重商之气日重。始因成化七年(年)设芜湖榷关,其目的在于将江南内河各县属水关统一在芜湖抽取税赋,极大方便了徽商运送竹木到芜湖出青弋江贩卖。如芜关榷志记载之宣城县簰湾关:“凡黟县、祁门、石埭、太平、泾县诸河竹木出卖,路必由焉。”徽宁木商统一在簰湾关填写印信字号行江票,然后至芜湖做竹木或木捆听取抽税。到清朝中期,徽商发展开拓到盐业,典当业,这一时期,徽商足迹早已不局限于芜湖而将足迹遍布于全国各地了。那么徽商行走至芜湖到底方不方便呢?我们知道,由徽州北上陆行余里至太平县(今黄山区仙源镇),即可在县城东门乘船沿青弋江北上,舟行里即可到达芜湖。至太平县翻山越岭的余里山路虽然较为崎岖,但是古道经过几百年的商贩们穿行,“虽积雨,不病泥泞也”。到太平县城换船走水路,则减轻了了肩挑背扛,腿脚酸痛的不便。这条路线和徽商下杭州经过处险滩相比,交通还是不算困难的。有钱的富商,不会选择在蜿蜒的青弋江中折返数日,而是坐船到西河镇歇歇脚再折至金阁河过黄墓渡最后抵达石硊镇,傍晚出发第二天一早便可到达,商人正好卧舟而眠,抱月入梦,沉浸在水乡的柔情中。抵达石硊后,轿夫早已等候在码头,四五个轿夫轮流抬四十里路,大约中午时分,商人就能稳当的到达芜湖。即使做小本生意的货郎,无钱搭船,步行十余日也可以到达。明清时期芜湖城内的徽商多集中于城内西门口和十里长街一带。今古城西门索面巷14号就是当年徽州会馆的旧址,徽商衰落后多易其主,后被市政府当作工业修理厂。然而徽商繁盛时期,大批徽州手工艺人聚居芜湖,多居住在打铁巷、打铜巷、米市街等处。徽派建筑随着他们在芜湖生根发芽。民国时期的很多老照片可以看出中江塔边的徽派建筑,墙壁高大,马头墙上翘,虽然照片已经陈旧,仍然能看出白灰粉刷后的气派。“有堂皆设景,无处不雕花”的徽派风格曾经也在古城内随处可寻,如今尚存的徽州会馆门前石柱的花雕仍然告诉着人们,这里原来也是徽人的地盘。徽商同样也带动了芜湖各乡镇的发展。从太平县城往下,一路依次有龙门,桃花潭,章渡,泾县城关,赤滩,马头,奚滩,弋江,文昌,西河,湾沚,方村等镇街。其中目前在芜湖境内的有奚滩,弋江,西河,湾沚,方村。湾沚作为泾县人口中“年前湾沚买粮去”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更是徽宁商帮集群到芜湖贸易的中转站。如今的湾沚已经从宣城一个小乡镇,发展成芜湖县(湾沚区)的县城。而青弋江边残留的半边老街默默记录着这里的历史,在湾沚镇现代化发展中倔强地保留着徽商的蛛丝马迹。南陵县的弋江镇也不甘落后,凭借国道的优势和青弋江的底蕴,集镇人口发展至两万多人,成为南陵第二大镇。弋江在发展过程中,老街仍然保留较为完整,现存老街有新正街、汤蓬街、永安路、石头路等九条老街,尚有两千多人居住于老街,可谓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芜湖县(湾沚区)西河镇仍然固执的保留原有街道的格局,临江一边的吊脚楼将徽商的过往原汁原味的显现出来,站在西河的码头上,往下游放竹排和买米回徽州的景象依然可见一斑。另一边的方村和奚滩老街,则未能抵抗住城镇化的浪潮,越发的衰落着。尤其以方村为例,新集镇在离老街五里的圩心,老街快速的被边缘化,又因为保护不善和拆迁问题,老街保留完好的建筑只有十几栋而已。徽商不仅给芜湖留下表面的物质文化,在深层区域经济文化方面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早期徽商在农产品交换中获得巨额利润后,徽商积累的原始资本促使他们不只是简单的购买稻米,而是以囤积经营、贱入贵出进行着长途贸易,赚取批发和零售之间的差额利润。明朝晚期,徽商已经开始涉及盐业和工商业领域。在明清交际中经历倭寇海乱,甲申国难奄奄一息的徽商,芜湖仍然是他们最初的梦想起航点。仅仅过了百年时间,徽商以控制两淮盐运又重新站在了清朝的商业舞台中央,典当业也在盐商的基础上大放光辉。清朝后期受淮盐改行“票法”盐商失去贩盐垄断权,太平天国对徽州乡村的直接毁灭,左宗棠垄断典当业而备受数次打击的徽商没有放弃希望,趁着民族资本的崛起,不少徽商抛弃了原有的小农封建思想,徽商依然选择了芜湖作为他们投资工业的重要基地,如明远发电厂,火柴厂,面粉厂等工厂的建设。与此同时,买办经济和外国资本结合也开始同民族资本接触,特别是上海的徽州籍买办通过和外国资本联系投资给自家宗族内的经商者,客观上推动着民族资本发展。显而易见,在百年前险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环境下,徽商仍希望通过资本运作,投资工业,将资本回流到徽州农村,从而振兴徽州。然而大多数徽商依然保留着封建时代的宗族观念,习惯于攀附官僚谋取利益,一时难以接受外部资本的整体性影响,再加之帝国主义的市场掠夺,徽商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最终还是呈现了衰落趋势。在徽商衰落的同时,芜湖也遭受着外来移民的冲击。随着芜湖市区江北移民的增加,原有徽商文化和本地文化的生存空间均被排挤,再加之抗日战争时期徽商纷纷变卖家产逃回老家避难,这些徽商遗留下的建筑和文化势必得不到移民的关心,而是被当作简易的容身之地处理,芜湖古城和十里长街至今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如今的芜湖市民大多更关心的只是拆迁后的补偿问题,而不是力争保留古老的徽派建筑。当我们去寻找徽州会馆的时候,大门上赫然醒目的“拆”字仿佛告诉着我们,如今的徽商离芜湖已经很遥远了。往期回顾
报名倒计时!年最后一期.....歙县徽云职业培训学校招人啦!品味歙县自在乡村
新溪口:践行“两山”理论助力脱贫攻坚—帮贫困户摘橘子
歙县金村村
梅溪村那只雪狐.....
徽州:“深山僻坞读书,不如十字街头听讲”....
歙县许村古镇的祠堂
一座徽州传统村落,就是一部二十四史.....
独行歙绩挑粮古道(续篇).....
特别声明:
1、以上作品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歙县论坛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歙县论坛联系的,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2、“歙县论坛”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shizx.com/whtw/10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