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政法工作巡礼创新社会治理的
置身芜湖市镜湖区,能感受到这个中心城区的现代化与老城建筑的反差,以及正在隐隐发生的巨变。
繁荣和兴旺意味着转轨转型所必然带来的利益格局调整,一时间,房屋征收、企事业单位改制、城市管理等多重利益诉求引发的矛盾无形地发酵,严峻的考验摆在社会管理者面前。芜湖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周晓梅用镜湖来形容这个难题:如果不能把百姓的困难诉求说出来、解决好,如同镜湖水面一样,看似平静的下面会有暗流涌动。
孤寡老人张德玉一度忧心忡忡,却不知向谁倾诉。老人78岁了,年内接连住院两次,花了两千多元医药费,而他每月收入只有多元,这笔钱对他来说可真是巨款。
屋漏偏逢连夜雨,老人又因疝气病发作,不得不住院治疗,治疗费要多元,更让老人难上加难。思来想去,他最后敲开了所在街道公共服务中心“两代表一委员”室的门,一古脑儿的把烦心事倒了出来。
接待张德玉的县市人大代表医院院长。听完老人的难处后医院治疗,提供了一流的治疗和服务,并免去了绝大部分治疗费用,只收了一点成本费。病愈后的张德玉老人十分感动,连连称赞:“中心领导是我的家人!‘两代表一委员’是我的恩人!”
“两代表一委员”是让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为第三方,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代表、委员的阅历和工作经验丰富、自身素质好、社会资源广泛,在群众心中威信颇高。通过他们参与基层社会矛盾化解,可谓事半功倍。
镜湖区各个公共服务中心和街道都设有“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每周五上午为固定接待日,接待信息提前公示在政府网站和当地媒体上,群众预约起来很方便。
每逢接待日,公共服务中心的领导和代表、委员们一起接待群众,尽量当场答复他们的意见和诉求,碰到不能当场处理的,经核实后提交街道党工委会议研究再提出解决方案;超出职责范围、实在难以化解的,则上报区里讨论后交相关部门办理。
拆迁钉子户陈德荣老人十分不幸,他和老伴在企业改制后双双下岗,生活困难,唯一的女儿也因病去世,老两口觉得老房子虽破,但留着许多女儿的温暖回忆,怎么也不愿意接受拆迁。这一情况引起了党代表孙宇兵的重视。孙宇兵来到陈家探望,告诉老人有事尽管找社区,社区会负责到底。
经过多次沟通,坚冰缓缓融化,二老终于松口同意拆迁,但提出想要现房安置。孙宇兵积极帮他协调房源,筛选了五六次,终于选到一套带电梯、南北通透、阳光充沛的房子,老两口非常满意。
矛盾解决了,可老人又为新房装修犯起愁来,最后社区给老人找装修公司,设计好方案,帮着砍价,并负责从质量上把关,装修结束后又帮老人搬进了新家。老人激动地说:“虽然失去了女儿,但我又多了社区这个大家庭,社区的干部真像亲人一样!”
民心暖暖的,情绪也被舒缓了。如今“两代表一委员”机制被推广到整个芜湖地区,有人评价这是一把“打开社会治理难题的新钥匙”。
“一站式一条龙”服务解决百姓办事难因企业不景气,在家待了好几年的曹女士这天接到电话,通知她去社区办理退休手续。不同于以往需要赶赴距市区几十公里的单位盖各种公章,她只是带齐相关资料来到社区服务中心,上午9点44分受理,10点21分办结,只用了将近40分钟。除去等待排队的时间,实际上从审核到发证只用了7分钟。曹女士欣喜地说:“真是太方便了!”
办证难一直是饱受居民诟病的问题,许多亲历者都有过“证难办,脸难看”的体会。通常办理结婚登记、申办社保和办理各类证明时,要前往民政、人社等不同部门,有的还要数次往返。而在芜湖,办证可以简单到不出一间大厅就能“一站式”集中搞定,真正打破了部门壁垒,实现了数据库共享,做到了让居民少跑路、让部门多办事。
走进镜湖区服务大厅,感觉像来到银行大厅——先取条,然后等窗口叫号,每个窗口不分类,可以承办任何一项业务。这里又像一个大市场——四处是其乐融融的微笑和暖语,办完业务的居民也不急着走,都愿意驻足聊几句天再离去。整个大厅被分成两个岛区:一个岛区承担区社保、民政、计生等功能;另一个岛区则承担行政审批功能,如办理户籍、非机动车上牌等。还有专门设立的婚姻登记处、体检中心和法律援助中心。为了保护隐私,离婚业务和婚检业务都被隐藏在一个不起眼的隔段后面。
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数据库可以清楚查询到辖区老人的情况,只要到了70岁,无需老人提供任何材料,他们会主动办好老年证并由网格员送到老人家里,真正享受到了足不出户的服务上门。
在偏远农村地区,一条龙服务的作用尤为突出。通常村民办事路途都比较远,在弋江区最远的一个村,几个办事部门相距十几公里,村民来回很不方便。农村房屋在办理户籍迁入手续时,往往需要往返5个部门审核,最快也要一个星期。现在,村民前一天上午提交的材料,工作人员在一站通平台上办理,利用电子印章进行审批,第二天就能取件。一位村民感慨地说,去年他表哥来办事整整用了半个月,而现在他只用了1天,效率高得不可思议。
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一个夏天的晚上,星辰社区居委会照例为纳凉的居民放电影,散场后一个小朋友突然找不到家长了。社区工作人员从孩子口中问到他妈妈的名字后,立即打开信息平台三维系统以人查房,查到社区有两个同名的居民,根据小孩年纪推测父母年龄,迅速锁定29栋二单元的一户居民。当他们把小孩送回家时家长正为孩子丢失而争吵,看到孩子安然无恙地被送回家,家长感激得热泪盈眶。
一次,某楼栋有居民反映室近几天有大量的外地人员进出。网格员立即在数据平台查到户主及承租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并及时与他们联系。原来是承租户从老家来了一批客人,治安隐患被排除了。网格员随后将租户信息上报到大数据中心,大数据中心后台又推送分享给包括公安在内的各有关部门,一方面政府部门及时掌握了流动人口数据,另一方面也方便各有关部门向该户提供相应服务。
这种依托政府大数据,根据居民水、电、气等生活资料消费信息变化进行监测的方式,提升了智慧城市治理能力。经过多年持续推进,芜湖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打破部门信息壁垒,通过市级各部门数据整合、省市数据交换协同、政务服务过程中数据积累、社区网格员动态采集更新等渠道,整合了包括公安、民政、工商、质监、卫生计生等个数据来源,实现了45.2亿条次数据交换。按照人口库、企业库、房屋库、地理信息库、行政权力库和电子证照库等分类设置,芜湖市建成了信息共享的政府大数据库,通过设立政府大数据管理中心、政务服务认证中心和社会信用服务中心,全力推进政府服务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线下+线上’的模式,真正把政府服务搬到了市民和企业家门口,让城乡居民和企业享受到公开、公平、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芜湖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峰说,通过建立居民全生命周期的社会服务管理信息体系——“生命树”模型,把居民“由生到逝”各阶段需求与政府部门职能相对应,形成管理扁平化、服务网格化、工作信息化的“互联网+政府服务”社会服务管理新格局,提高了政府对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服务的精准化水平。
截至目前,芜湖市级项、各县区共计2.05万余项政府服务事项全面实现了网上运行,累计办理事项70万余件,日均受理达件,事项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达%。
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及时回应,治安隐患得到及时化解,社区成员的防范意识也得到加强,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社区平安创建中来,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
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而信息的价值在于应用,芜湖市汇集各方资源,培育“数据文化”,用数据说话,破解社会治理难题,补齐了短板,实实在在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刊登于《长安》年第2期
文:樊蕊长江
设计:贾平杨子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shizx.com/whtw/8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