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传统的中秋节民俗,你知道多少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芜湖档案小编就带你一起去探寻最传统的芜湖“中秋节”民俗!

食绿粽菱

农家从池塘里采摘水淋淋的绿壳菱角,一色四尖,形状近似端午粽子,名叫“粽菱”。用瓦器陶甑蒸熟,盛筐装篮,用荷叶覆盖,挑上街市叫卖。新鲜粽菱绿润润,十分悦目,籽粒饱满,有一股水草清香味,价格便宜,男女都喜争食。绿粽菱虽然不珍贵,却是中秋节“四鲜”礼品之一,与月饼、红枣、雪藕赠送至亲好友,含有团圆和睦,相亲互怜的寓意。这风俗起源很古,在唐朝就盛行了,元稹诗句:“彩粽新菱实”,就是题咏此事,可见芜湖民俗保持古风历久不衰。只是到了清代,方以红菱取代绿粽菱,一直沿袭至今。

挂万寿灯

中秋前后七日,家家户户结彩张灯,以祝延年益寿,名为“万寿灯”。除有用绫罗绸缎和桑皮油纸裱糊的红烛灯以外,还有汤天池创制的“铁花灯”。用精巧的铁画(主要是花卉鸟虫和梅兰竹菊),构联成四方形或六角形;蒙上纯洁如雪的白练,当中点燃一支银烛,高竿挑起,悬在屋檐下庭院中,灯月交辉,分外光明夺目。在清代黄钺的诗词中就曾记载:“中秋前后七日则结彩张灯,以祝万寿,谓之万寿灯。”

走月

晚餐以后,一轮明月当空,青年人纷纷作长夜游玩。擅长乐曲者,携玉筝,弹琵琶,吹笛管,三五成群,乘着月色,尽情畅游于街市和郊野阡陌间。妇女们也突破了闺门规范,梳洗打扮,盛妆出游,互相往来。摆设香花供桌,望月展拜,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民国八年《芜湖县志·风俗》中就记载:至夕置具宴于庭,酒阑好事者携筝琶乘月夜游,阡术弥望皆是。妇女拜月,设香花为供。

摸秋

妇女结婚后要想生个男孩,女伴在这一晚多摘南瓜相赠送,以“南瓜”音近“男娃”。豆棚瓜架间,往往人影衣香缭绕,随意摸索,名叫“摸秋”。得南瓜宜男,得扁豆生女。如果摸得白扁豆也很欢喜,因为这叫“蛾眉豆”,是夫妻举案齐眉、白首偕老的好兆头。中秋这天的夜晚,瓜豆可以随意摘取,田园主人也不加嗔怪。姑嫂们走月摸秋,迟迟不归,即使是思想守旧的家长也无可非议。清代《两般秋雨盦随笔》中记载:“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男兆,名曰摸秋”。

这一风俗后来发展成另一形式:一群儿童捧着大南瓜,上插泥人,各执灯火,敲打十番锣鼓,送往新妇之家,名谓“送子”。

黄钺《于湖竹枝词》第三十六首中记载:纵偷为戏莫相嗤,瓜压茅檐豆绕篱。生子居然南有兆,可知女亦是蛾眉。

走遍天涯海角,中秋之夜,明月给人的情思总是一致的。多情的诗人面对圆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远游他乡不免有思亲之情。唐代李贞白《咏月》诗道:“当涂当涂见,芜湖芜湖见。八月十五夜,一似没柄扇”。口语入诗,耐人咀嚼。元代文学家贡师泰作有《分题得芜湖月,送宋显夫山南佥宪》诗中写道:“芜湖月,碧天无风江似雪。与君迢递行相随,一似都门别时节。扬州觅得卖盐船,夜来泊向蛟矶边。潮平人语静,但见一镜当空悬”。真是写尽芜湖月色。芜湖中秋月色,富有诗情画意,走月、摸秋的民俗更添情趣!最后,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芜湖历史关于“中秋”的诗词!

中秋无月,宿青弋江,晓行新寒

新寒催我索衣裘,凉雨凄云总是愁。

耐冷素娥今老去,夜来桂殿罢中秋。

——《诚斋集》卷二十三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题扇七首(其五)

裁就霜纨未副挥,濡毫欲下更迟迟。

昔遊尚记芜湖夜,把酒中秋见月时。

——《江湖长翁集》卷十九

陈造(-),字唐卿。自号江湖长翁,孝宗淳熙二年()进士。

中秋泛舟荆山

微雨宵初歇,空山晚自幽。

景从秋半过,樽为月华留。

寒碧开银汉,清涟溯客舟。

眷言湖海意,能几到羊裘。

桂影秋先满,晴宵色倍熹。

琴樽好相对,鸥鸟更何疑。

白发吾为令,沧洲君自期。

休论王子猷,兴尽剡溪时。

——康熙《芜湖县志》卷十三

来源:芜湖档案

玩乐有新招.吃喝无极限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疗效好
北京白癜风哪家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shizx.com/whzx/64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