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芜湖工业史,便不能感受ldquo

在7月8日召开的全市产业链工作推进大会上,市委书记单向前强调,全市上下要强化创新、包容、开放的理念,努力将芜湖打造成为“新思路的试验地”“新事物的生发地”“新产品的首发地”。

“三新”概念的提出,既是芜湖对“创新”精神的承继,更是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宣召。

↑创新是芜湖显著的城市基因

准确理解“三新”概念,就不能不研究芜湖的工业经济发展曲线。可以说,今天芜湖之所以能在安徽和长江流域具备一定的显示度,城市能级具有进一步提升的基础,关键在于“前人栽树”留下的丰厚遗产,关键在于矢志不渝地坚守创新、创新、再创新!

以傻子瓜子、奇瑞汽车为代表,芜湖的创新创业创造历史悠久、成果璀璨。在这块热土上,从来不乏创新的人才和创新的思维:安徽省第1台电视机的生产地是芜湖,安徽省第1个做小轿车的城市是芜湖,在联想之前生产电脑主机板和电脑成品的是芜湖,在全国早期生产显像管的是芜湖,最早研发航空显示器的是芜湖,和格力空调同步生产空调的是芜湖,在全国早期生产冰柜的是芜湖,多年前全国唯一一个生产电影屏幕的是芜湖……

↑芜湖老造船厂

虽然上面列举的一系列产品,最终没有成长为参天大树,但却生动诠释了长期以来,“新思路”“新事物”“新产品”对这座城市的分量!

芜湖本来是不具备发展工业经济的良好条件的。我们东边是马鞍山,钢铁基地;西边是有色基地铜陵。芜湖没有资源、没有国家重点项目。长期以来,夹在“铜墙铁壁”之间,工业一直是芜湖的薄弱点。解放前夕,芜湖工业只有“两个半烟囱”,一个纺织厂是从无锡迁来的荣氏家族的纺织厂,还有一个就是电厂,规模很小,才几万个机组,另外一个是面粉厂。

↑芜湖益新面粉厂旧址

解放后,芜湖工业一直是在困境中摸索。到年全市个左右的企业,都处于停产或不生产的状态,百分之九十的企业都是资不抵债、内忧外困。

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芜湖人凭借着自强不息和勇于创新精神,硬是闯出了一条“血路”,通过二三十年来的接续奋斗,将“芜湖制造”名声打了出来。这其中,海螺、奇瑞、美的、开发区等几个案例,尤其值得一书。

海螺原来是省属宁国水泥厂,当时其规模大概是年产万吨不到。但是海螺很有创造精神,在宁国时就成立了海螺股份公司,它有对外投资和对外扩张的意向。得知海螺的意向后,芜湖市主要领导亲自上门动员他们落户芜湖。怎么落户芜湖呢?首先把芜湖的白马山水泥厂卖给它,如果总部迁到芜湖来的话,还给一系列政策。其中一个政策就是户籍指标,让它的高管人员、管理人员和骨干人员可以定居芜湖,户籍迁入芜湖。当时户籍还是管得很严的。然后,把芜湖最好的地方——赭山公园东大门对门九华山路边上的一块地,给它盖职工宿舍。在大量政策和优越环境的感召下,海螺就落户芜湖了。

↑芜湖海螺水泥

芜湖人一直有一个汽车梦,是奇瑞圆了芜湖人的汽车梦。白马山水泥厂卖了1.95个亿,卖过以后再跟省里几家投资公司拼盘,5个投资公司共计投资8亿元,支持芜湖上汽车项目。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专门小组,抽调了8个精干的干部到奇瑞创业,到西班牙等地去学习,采取了几个关键措施:第一,挖人才。尹同跃就是这个时候从一汽挖过来的。第二,设备必须高起点。因为发动机是汽车的核心,所以就引进了英国的一套发动机生产线,生产能力年产30万台。再有一个政策就是鸠江区提供了将近两平方公里的地,无偿租给奇瑞。当时是举全市之力来办奇瑞。

↑奇瑞新能源芜湖智能工厂

美的是广东顺德的一个乡镇企业,它是从做瓶盖发展起来的,家电三强之一。在顺德时,它也是要发展,要扩张,当时芜湖市领导通过一定的渠道,把美的的财务老总和技术老总请到芜湖来。美的过来,芜湖拿什么跟他嫁接呢?拿电子管厂、制冷器装配线。经过评估跟美的嫁接,嫁接后芜湖占25%的股份,美的占75%的股份,一个空调生产基地就此起步。起步以后,芜湖又把这25%的股份转让给他们了,拿回了多万元,把原来企业的职工安置了。这样,美的就成为一个独立的全资子公司。成为子公司以后,由于芜湖的条件很好,它就不断地投资,把小家电、电器、中央空调、厨具等等都设在芜湖,成立了一个美的工业园。美的在芜湖的投资发展,不但拉动了芜湖的发展就业,还拉动了一百多家企业为它服务。对芜湖电子电器技术产业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美的的推动下,格力、日本的日立等很多电器企业都入驻芜湖。

芜湖是创建工业园区最早的城市之一,从0年开始建立工业园区。当时芜湖就认为,工业不能到处点火,村村冒烟,分散不符合工业集约化原则,所以市委就决定办工业园区。市领导一个县一个县开现场办公会,给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地界定范围、投资定方向,同时定政策措施。当时定的原则是一律叫做特色工业园。新芜区定的是纺织工业园,镜湖区是旅游产品工业园,三山区是食品工业园,繁昌是纺织工业园,芜湖县是机械工业园,南陵是农机和轻纺工业园。鸠江区办了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鸠江工业园。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中,芜湖坚持以“新思路”“新事物”为引领。开发区是年开始动工的,开始是从0.5平方公里起步,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这0.5平方公里就用完了。用完以后又扩大到10平方公里,10平方公里用了四五年左右,又扩大到50平方公里,很快就成为了内陆第一个被批准为国家级的开发区。当时市委还在全国较早提出了“工业园区”的建设理念,发出“三个集中”的口号,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地向种植能手集中;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集约化的理念促进了工业园区化建设,为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当我们回首那段艰难而不凡的创业历程时,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创新、包容、开放是我们城市融入血液里的基因;“新思路”“新事物”“新产品”是我们城市几代人,用心血和智慧换来的经验优势。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芜湖要想实现更大作为,取得更大成就,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必须锲而不舍地善用新思路、善待新事物、善推新产品,把“芜湖制造”和“芜湖智造”的名片擦得更亮,让芜湖这座开放之城绽放更加绚丽的新时代光芒!(部分材料根据程晓苏回忆文章整理,主图由吕云飞提供。)

信息来源:今日芜湖头条工作室全媒体记者张申尚

声明:本文为转载,内容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芜湖江北网的立场,转载本文的目的仅用于传播相关信息,未作任何商业用途。若有侵权,请文末留言联系我们。——芜湖江北网

芜湖江北网部分:

01芜湖江北网——汇集芜湖江北身边事!

02最美航拍芜湖江北大龙湾全景展示,强势来袭!

03江北直播(裕溪河龙舟赛)看见更好的江北!

芜湖江北网法律顾问安徽深蓝(芜湖)律师事务所丁科峰律师(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shizx.com/whly/136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