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县旅游景点故事选官巷轶事

由六郎镇政府所在地,沿芜屯快速通道西行米,即至官巷自然村。该自然村之所以称作“官巷”,是因为陶氏家谱记载在明朝前后一连三朝共有13人入朝为官,因辈份不同,官阶有别,为便于他们回乡省亲、拜墓或小居,共修建了13条巷道,因此称“十三官巷”,官巷村也因此而得名。

十三官巷早已湮没在岁月的流逝中,但有一条巷道至今遗迹尚存,据传是明朝礼部尚书陶凯(—)的专用官巷,至今尚流传着这样一段轶事:北陶村村民均是陶氏后裔,据说祖先由北方迁来,所以称“北陶”,如今当地居民中仍流传着一首《陶氏迁徙歌》——“炽公幼男曰应发,居义贵玉世克家;贵玉迁居保丰境,长子茂良裔可夸;荣祖生燮奎继美,西房秀发正无涯;燮弟名熙生子壁,东房兴旺似春芽;更有贵玉之次子,号称茂才裔亦嘉;德胜栗煜相传继,后房兰桂众如麻。”那么,官巷自然村与陶凯有何因缘呢?明初年间,天下一统,开始从北往南移民垦荒,恢复农业生产。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两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广济寺内,明朝政府在此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散中心。陶凯就是那时随父辈一道迁徙南方的。他随父辈移居浙江前,已久负盛名。

当时,正在逐鹿中原的朱元璋曾闻名造访陶凯,求筹进取策。他盼望天下早点太平,就对朱元璋说:“群雄所据地,未可与争,元虽有地,政衰民怨,是空地耳,取之易也”。朱元璋觉得很有见解。后来,朱元璋做了洪武皇帝,便遣官奉书,传他进京做官。他不愿入仕,使朱元璋大怒,立即差人捉拿陶凯。官差几经打探,才得知陶凯躲到了他叔父六郎定居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官巷村来了。村里人知道官差已到的信息,让陶凯躲避他乡怕来不及了,再说陶氏族人也舍不得他走,就临时想了个法子,用草木灰把陶凯的脸抹黑,穿上一身粗布衣服,打扮成长工模样,坐在石臼旁舂米。官差拿着画影图形,在村里比对了半天,没见到陶凯,只好悻悻地走了。

朱无璋急了,再发谕旨:“陶凯不应诏,可取族人首级回。”陶氏各支族人人人大惧,纷纷来找陶凯。陶凯想,再不遵谕旨,陶氏一族必遭祸害,造成生灵涂炭,闯下灭族大罪。为使全族免于抄斩,他不得不应诏进京做官。洪武三年(),陶凯当了礼部尚书。

陶凯进京后,北陶村子孙铭记其教诲,耕读不辍,勤奋学习。小小村落,仅在明朝前期就接连走出了五六人入朝为官,国学生、郡庠生、邑庠生、贡生多达七十余人。为了感恩怀德,村民不仅为陶凯修建了一条专用巷道,以期其回乡时用,还在他逝后,又修建了福德祠祭祀,并取其叔父六郎之名作为乡名,以示尊重。至今,官巷村口还保存着陶凯舂米的石臼。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shizx.com/whly/757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