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优质课大赛二等奖课例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执教:王冬梅
教学设计
1.反复诵读文本,把握实词和文化常识。
2.赏读景物描写,理解作者登山的情感。
3.结合助读材料,领悟姚鼐的文化品格。
1.教学重点:赏读景物描写,理解景物描写的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登山的情感和意义。
点拨法、诵读法
1课时
一、情境性点拨:诗文导入,激发兴趣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泰山被尊为“五岳独尊”,泰山雄奇险秀,登临其巅,浩然之气顿生。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远望泰山,发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感慨。泰山是文化名山。今天,我们一起随着桐城派大家姚鼐的脚步登临泰山。
二、梳理性点拨:追寻先贤登山的脚步
请你依据文本,从登山的时间、路途和环境等三个方面再现姚鼐当年的泰山之行。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路途如此漫长;在“戊申晦”(除夕)这一天登山,时间如此特殊;在“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的情况下艰难行路,越过“四十五里……其级七千有余”的石磴,环境如此恶劣。理解路远蹬滑的正面描写以及宕开一笔写古人登山的侧面烘托的手法,感受作者富有变化的写作手法。
(点拨:“崖限当道者”句式及作用;侧面描写,烘托山巅之高。)
三、鉴赏性点拨:追寻先贤眼中的美景
读赏结合,学生自主赏读,描绘泰山晚景和泰山日出的美丽画面。学生赏析后美读赏析片段。教师适时点拨“烛”等字词,最后对画面进行总结。
点拨:作者伫立泰山之巅,欣赏高处所见雪景。“负”字,不仅表明积雪之多,更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苍山以生命,“背负”积雪的泰山似乎多了一层博大崇高的精神意义。“烛”,照亮,描绘了雪光照亮天南山的壮丽景色。
作者极目远眺夕阳下的城郭、汶水、徂徕,如同自然天成的山水画,山腰停留的云雾恍若飘带一般。飘带柔美、灵动,“若带然”,写出了云雾的柔美和灵动。“居”,停留,飘动的云雾停留在半山腰,动中有静,柔美的云雾与山相互映衬,又有刚柔相济之美。
泰山日出:“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游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获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稍见”句,风雪弥漫中,因视线受到阻碍,对远景只能依稀分辨。那参天的山峰,竟然小若樗蒲,这种感受,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体验。数十座樗蒲一样的山,又是立在“云中”的,日观峰之高耸更无须细说。“极天”句,作者敏锐的察觉到了日出前瞬息万变的色彩变化,远处天边,一缕微茫的光线转眼就成了五彩斑斓的朝霞。瞬息万变的色彩给人一种震撼之感。“日上”句,红日升起,红日下有一片红光托着,红光动摇着,汹涌澎湃,充满着无限的生命活力。作者把东海作为旭日喷薄而出的背景,让日出的气象更加壮观,境界更加雄浑。“回视”句,红日升起后,蓦然回视,日观峰以西负雪的诸峰,有红有白,色彩绚丽。向前看,红日高升,无比壮阔,向后看,红白相间,明暗交错,空间广阔而立体。“若偻”,拟人化的手法,写出在最高峰日观峰上俯瞰众峰,众峰低矮仿佛在鞠躬的姿态,“日观以西峰”仿佛都在向此时新生的红日致敬。众峰在致敬,作者也在致敬。四、研究性点拨:追寻先贤心中的太阳
活动:探究登山情感。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表见解,教师适时点拨,进行总结。)
点拨:一切景语皆情语,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景中的情感。
历经艰难,登上山巅:晚景静谧如画→喜悦与满足。
彻夜守候,迎来日出:日出磅礴壮阔→激动与豪迈。
探究:寒冬腊月,风雪交加,历经一个月的艰难跋涉来到泰山,在除夕夜等待等待新年第一轮日出,这是一次一般意义上的登山观日出吗?作者为什么一定要在泰山看日出?为什么一定要在除夕夜这一特殊的时间彻夜守候,在“大风扬积雪击面”的恶劣环境下,等待新年的第一轮日出呢?
写作背景:姚鼐,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古文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乾隆三十八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参与编选《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九年秋,借病辞官。辞官后,姚鼐并未归里,而是在京城盘桓到冬天,十二月,接受朱子颖的邀请前往泰安登泰山。下山后,姚鼐回京即收拾行装,回归故里。
泰山的文化意义:泰山尊曰岱宗。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尚书今古文注疏》)
姚鼐《岁除日与子颖登日观观日出作歌》:“男儿自负乔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驭气终超万物表,东岱西峨何复论。”
点拨:在仕途不顺,前路迷茫时,作者跨越最艰难的路途,来到最具文化意义的泰山,在除夕夜等待新年的第一轮日出。日出是辞旧迎新的象征,泰山有万物开端的文化意义。对刚辞官的姚鼐来说,这这不仅是一年的辞旧迎新,更是人生道路的辞旧迎新。刚辞官的姚鼐盘桓京城,迷茫不知前路在何方。泰山开启了未来生活的开端,泰山顶上喷薄而出的红日就是未来生活的光明和希望。姚鼐此行登山,是为了开启未来全新的生活,是为了坚定未来生活的信心。
五、总结性点拨:追慕先贤的文化人格
结合助读材料,理解姚鼐的文化人格。
姚鼐《复张君书》:“仆家先世,常有交裾接迹仕于朝者;今者常参官中,乃无一人。仆虽愚,能不为门户计耶?……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诚可矣,虽遑遑以求得之,而不为慕利;虽因人骤进,而不为贪荣。何则?所济者大也。至其次,则守官摅论,微补于国而道不章。又其次,则从容进退,庶免耻辱之大咎已尔。”
(归里后,姚鼐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他光大了“桐城派”,也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仕途不顺,却不只独善其身,而是寻找一种最适合他的方式完成他“济众”的理想,这是姚鼐的文化人格。)
(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打击,会让我们失落、迷茫。但是一定要相信,无论路途如何艰险,道路如何漫长,只要自己的脚步坚定,就一定能够迎来光明。)
课堂小结:
读《登泰山记》有感
王冬梅
隆冬盛寒时,风雪严相侵。
不畏路途远,踽踽独自行。
山路四十里,石磴七千级。
脚下满冰滑,眼前尽雾迷。
时时皆在意,步步需留心。
两天又一夜,终登日观顶。
苍山负雪厚,晚照相迎亲。
山水明如画,云雾柔似锦。
除夕守岁夜,静坐日观亭。
红日喷薄起,辞旧亦迎新。
暗夜从此远,心中满光明。
六、迁移性点拨:学而时习之
课下阅读王勃《滕王阁序》、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和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体会不同文人寄托在山水上的不同情思。
课例观察
蔡澄清先生在《简论语文点拨教学法的要义与操作》一文中,从课堂阅读教学点拨实施过程的角度将点拨法概括为“导入性点拨”“研究性点拨”“鉴赏性点拨”“反馈性点拨”“迁移性点拨”五个方面。王冬梅老师的《登泰山记》正是实践了这些理论,同时又创造性地提出了“情境性点拨”“梳理性点拨”“总结性点拨”等主张。
从课堂流程看,王老师先从有关泰山的诗句入手进行情境点拨,营造出浓浓的文化氛围。然后进行梳理性点拨:追寻先贤登山的脚步,从时间、路途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梳理,抓住特殊的时间(除夕),特殊的心情(急切),特殊的环境(恶劣)去感知课文,兼积累性点拨,点出“崖限当道者”句式及作用,正面、侧面描写及其作用。紧接着是鉴赏性点拨,追寻先贤眼中的美景,这一部分是课堂重心,王老师重锤敲打,进行美点赏析;学生自主赏读与教师适时点拨紧密结合,学生通过美读获得泰山夕照与日出的生动画面:苍山负雪的壮美,明烛天南的明媚,夕阳晚照的安详,半山居雾的柔美,极天之云的变幻,红日越海的磅礴,日观以西诸峰的绚丽……教师再通过点拨让学生深入文本细读,品味文字背后的精神之美,领略“负”字背后的博大崇高、“晚日照城郭”的安详静穆、“居雾若带然”的灵动飘逸、红日初升的奋发向上、日观以西诸峰的致敬膜拜……这个环节设计由表及里,让学生获得审美观照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灵上的洗礼,领略到一种既博大、静穆、雄浑,又空灵、蓬勃、向上的精神与力量,同时为下一个教学环节蓄势。接着是研究性点拨,追寻先贤心中的太阳,这是整个设计的最精妙之处:两个探究题一指向情感,一指向文化,可谓相得益彰。作为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王老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且点且拨,游刃有余,从情景的角度,让学生感受作者历经艰难登上山巅,看到晚景静谧如画时的喜悦与满足,又让学生体会作者彻夜守候迎来日出,看到日出磅礴壮阔时的激动与豪迈;从文化的角度,多角度挖掘文本蕴含的文化因子,让学生明白泰山不是一座普通的山,作者也不是做一般意义上的登山观日,泰山是一座文化之山,日出是辞旧迎新的象征,泰山有万物开端的文化意义,泰山顶上喷薄而出的红日就是作者未来生活的光明和希望。这个设计可谓点中要害,拨云见日;文本解读有高度,有深度,到这里文本的难点豁然已解。接下来是总结性点拨,追慕先贤的文化人格,这个环节设计可谓曲终奏雅,给人以绕梁不绝之感;归里后,姚鼐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他光大“桐城派”,培养后学,即使仕途不顺亦可“济众”,这正是姚鼐的文化人格。最后迁移性点拨,学而时习之,通过课下阅读王勃《滕王阁序》、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和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体会不同文人寄托在山水上的不同情思,作业设计匠心,体现群文阅读意识。
王冬梅老师的教学设计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三新”背景下文言文如何教?
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提出文言文教学要突出“一体四面”:①文言文要教出“文言”来。必要的文言知识要让学生梳理掌握,帮学生形成自己的语言建构。②文言文教学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既是经世致用的文章,又是中国文学中的优秀散文,“文章”是其功能,《登泰山记》既是姚鼐言志之文,又是载道之文;“文学”是其表现形式,作为传统游记散文的名篇,王冬梅老师通过炼字炼句,由景到情到神,抓住了姚鼐言志载道的关节点,巧施点拨,在审美鉴赏中让学生明白“文道合一”是中国古代优秀散文的精髓。③“文化”是文言文教学的灵魂。王冬梅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掘作品中天文地理、名胜古迹、历史沿革等内容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比如借助《尚书今古文注疏》,展示泰山的文化意义“泰山尊曰岱宗。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通过知人论世,让学生感悟作品所传达的中国古代先贤的情意与思想,领略其所言之志、所载之道;在教学中,王冬梅老师给学生补充了“桐城派”及其创作主张,结合《登泰山记》让学生对这些主张有了直观的了解;通过《复张君书》,让学生了解姚鼐辞官前后的心迹,感受他不独善其身、志在“济众”的理想情怀,从而感受这位文化伟人的文化人格。这不仅是对学生思维认识上的提升,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点拨”教学“点”向何处?
蔡澄清先生在《我的语文教学观与方法论》一书中指出“点拨教学有‘法’而无‘模式’,它强调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王冬梅老师的教学设计,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对蔡先生的“导入性点拨”“研究性点拨”“鉴赏性点拨”“反馈性点拨”“迁移性点拨”进行取舍和变序,打破了原来“研究性点拨”“鉴赏性点拨”的顺序,尤其是提出“情境性点拨”,这体现了老师的教学智慧与探索精神。王老师这样做或许基于以下思考:首先,基于教学内容,从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到鉴赏文章精彩之处,到探究发掘文章文化内涵,这就呈现出由浅入深的教学层进;其次,基于认识规律的角度,学生对课文的了解须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第三,基于个人专业风格,新的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可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程度,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教学风格,有规划、创造性地实施教学”,王老师专业基础扎实,教学风格平实,可以说设计正是体现了她的这些特点;最后,基于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主张“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设置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这些都为“情境性点拨”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如果从文言文教学“一体四面”的角度来评价王冬梅老师的这节课,这节课“文言”的味道不是太浓,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书面语,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梳理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语言建构,很显然设计在这方面弱了一些。另外,有些观点的提出是不是科学合理,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
(观察:李先虎)
-END-
点拨教学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shizx.com/whmj/12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