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故事老地名ldquo大砻坊rd
大砻坊
标题
请输入标题
对于老芜湖人来说,大砻坊是一个具有古城气息的名字。大砻坊这个地名在芜湖由来已久,但今天的地名“大砻坊”与历史中的“大砻坊”不尽相同。大砻坊是芜湖现代工业的发祥地,在芜湖被叫了多年,其地名来由与章维藩关系密切。
:
老地名“大砻坊”之历史变迁
01
/大砻坊的历史渊源/
芜湖古城东门外,有一条从金马门通向元泽桥的路,民国时期名为兴隆街,1956年道路拓宽之后,人们称之为砻坊路。之所以叫砻坊路,是因为自清代以来,这里就布满了各种各样的砻坊。
所谓砻坊就是指中国旧时经营稻谷加工的作坊。作坊一般利用人力、畜力或水力转动木制的木砻,代客将稻谷脱壳,收取加工费,或干脆自营加工。木砻的上盘一半是空的,用以加盛稻谷。上盘外侧装有两个圆洞的木耳子。砻稻子时,还要有一个很长的“丁”字型“磨担”,用绳子固定在屋梁上,绳子的两头系住磨担两担,磨担前端的丁钩套在一个木耳上,在上盘放上稻谷,人们用双手按在磨担上,前推后拉,落进去的稻谷就变成了米粒和砻糠,从砻上洒落。砻出来的糙米,再经过在石臼舂,才能成为可食用的熟米。
芜湖米市形成之后,由于这里濒临青弋江,各家砻坊便在这里设立砻坊,四县八乡的稻谷通过木船运抵这里进行加工。这块荒郊僻野因此热闹起来,当局便将它命名为兴隆街,寓意“兴旺隆盛”。
02
/最初,大小砻坊之区分/
大小砻坊的区分是在民国初年(1912年)以后。东门外以铁桥为界,大砻坊指向东延伸至元泽桥方圆2平方公里范围;小砻坊则是铁桥以西至昔日迎秀门和金马门这块方圆不到1平方公里范围。大小砻坊的名称是有来历的。
早在清康熙以前,金马门外就有大砻坊地名。其地理位置大约在今铁桥一带。据康熙《芜湖县志》载:“东河沿大街长二里许计砻坊八十所。”而“二里许”以东镜头即为大砻坊。小砻坊地名出现较晚,直到民国《芜湖县志》才出现记载。民国《芜湖县志》卷六地理志在迎秀门外载有“大砻坊”地名,而新增栏目内出现了“小砻坊”的字样。
不过,这里的大小砻坊有新的特定范围。新的大砻坊原是一片荒郊原野,称为八都铺,包括三坝垾、曲流垾、洋坡垾、西了垾等,占地约11000余亩。
03
/大砻坊之历史由来/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昔日的无为知县章维藩辞官经商,打算在芜湖开办粮食加工厂。
他原本打算在弋江下游的入江口以北一带即今江边长航码头创办加工厂,却遭到了芜湖官绅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在这里开设工厂安装机器会破坏“风水”,如果要在此竖立烟囱就必须要用童男童女献祭。章维藩不忍如此,便同他昔日的绍兴师爷姚恩孚将厂址定在东门。
此时,东门外一带砻坊林立,这些砻坊大多由李鸿章族人开设。章维藩和姚恩孚在这里择定厂址,也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于是,他们二人将厂址定在元泽桥一带。这即是无奈之举,也是他们的精明之处。因为这里离生产稻谷、小麦的乡县最近;同时,将厂房直接建在青弋江便,水运和卸货都相当便利。
光绪二十年(1894年),章维藩开设的“芜湖益新米面机器公司”正式竣工投产,是当时中国最早的三家机制粮食加工厂之一,其投资额排名第一。
工厂最初安装3台直径1.2公尺的石磨,以后改用钢磨。宣统元年(1909年)后,厂房为用糯米稀糊的四层砖楼,极为牢固;蒸汽机及附设的发电照明和制冰柜,是从英国亨利西蒙磨粉机器厂进口的最先进的设备。
后来,章维藩之子章朗西继承工厂,与姚恩孚之子姚同孚联手经营米面业,工厂所产“飞鹰”商标面粉畅销于长江流域以及华北、华中各埠,被誉为全国头牌面粉。
因为当时益新公司是芜湖最早使用机器碾米磨面的最大工厂,所以芜湖人久而久之将其称为“机器砻坊”或“大砻坊”。“大砻坊”地名也由此而来。而芜湖以人力、畜力或水力加工粮食的作坊大多设在今铁桥以西至东门一带,芜湖人称为“小砻坊”。
04
/大小砻坊之历史演变/
而如今,为何由金马门通向元泽桥一带皆称为“大砻坊”呢?
原来,“小砻坊”业主看到“机器砻坊”成果后纷纷效仿,进口“机器砻坊”。可是在老芜湖人心底还依旧严守着大小砻坊的界限。
摘自《芜湖风光揽胜(下册)》
街邻街坊
街邻街坊
芜湖首个以社区平台为单位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shizx.com/whtw/12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