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碎芜湖大花园渐渐消失的记忆千年
防丢失-请加个人1。免责声明:本号发布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与传播!源自网络的部分,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告诉我们,定将妥善处理。
小桥流水人家,老街在丰盈的岁月里,静静流淌----
透露着饭菜的香甜,家的温暖,物的眷念,人的牵挂
日光为伴,月光为侣,烟火深处诠释的是无尽斑驳的岁月。
今天,咱们就先来聊聊芜湖老街巷里的旧时光吧。
渐渐消失的芜湖记忆
老街巷里的旧时光
据清嘉庆十二年(年),《芜湖县志》记载统计:全县共有古老街巷条。民国八年(年)的《芜湖县志》统计,在清至民国的年间又增加68条,合计条。年11月1日的《芜湖日报》指出:到年底,全市有条小街小巷。
而这么多老街巷中承载着的回忆,你还记得吗?
儒林街
环城东路-南门湾(南正街),因旧时街东北夫子庙为儒生考场,故得名。公元年建街。儒林街为东西走向,呈"一"字形,东起环城东路,西接南门湾,全长米,宽3米左右。
儒林街是现存最古老的街巷之一。汤显祖曾盘桓于此,而吴敬梓更将这条街写进了不朽的名著《儒林外史》里。儒林街并不长,但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却是芜湖任何一条老街都无法比肩的。
雅积楼———芜湖私家藏书第一楼
小天朝——李鸿章送给其最疼爱的一个侄女的陪嫁之物
大成殿——文庙的正殿,也是文庙的核心建筑
青砖灰瓦寂寞无语,氲氤的却是无边的皖风徽韵。
南门湾
儒林街-花街,年因位于老城南门,进城需转弯而得名。
南门湾是芜湖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形成于宋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自古以来,街道两侧商铺林立,顾客盈门,人流如潮。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南门湾街道两边商店依然是一家挨着一家:永森酱作、王义记肉业、张祥兴烟店、同泰豆腐店等。
如今的南门湾已有改造计划,等待焕发新生。
肖家巷
丁字街-东内街,年因肖姓居多而得名。
“一条萧家巷,半座芜湖城。”现肖家巷,原为萧家巷,因萧云从而得名,建国后改名肖家巷。
萧家巷是芜湖古城内最著名、也是最复杂的街巷。清康熙十二年(年),现存最早的《芜湖县志》问世之时,已有“萧家巷”的记载。
萧家巷16号——张勤慎堂:芜湖古城晚清特色古建筑群代表作
萧家巷34号——厉鼎璋将军的旧居
萧家巷28号——一派海上风情的项宅洋楼
萧家巷19号、21号、23号——翟家花园:中西合璧
咸丰三年的那场兵燹,让萧家巷几乎夷为平地。如今我们所见到的萧家巷均为同治六年后重建的。
河洞巷
薪市街-米市街,年因地势低洼似河洞而得名。
河洞巷原名为河鲀巷,最早的记载见于清乾隆十九年《芜湖县志》。
据说叶赫那拉氏慈禧十一岁时随父母南迁芜湖,后遭变故流落在老城厢的黄家大院。根据芜湖古城赵恩宪老人的记述,慈禧在执政后回过芜湖。
黄家大院(黄钺故居、慈禧寄居处)
南正街
环城南路-儒林街,因此街位于老城正南而得名。年建街。
南正街原为南门湾的一段,是古城内保存最好额一条商业大街。
在这条商业街上仍保留着在其它地方几乎看不到的行当,这里有过辉煌的过去。
古风古韵的晚清建筑和啧啧称奇的民国建筑。
东内街
环城东路-米市街,因地处老城内东面故名。年建街。
东内街是芜湖古城内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明万历三年(年),芜湖为防倭寇和盗贼而建的城垣时,已形成街市。
这条老街是旧时进出芜湖城的必经之路,繁华异常,一直是商贾和显贵的聚居地。
街西头北侧曾建有道教的城隍庙,据说是全国最早的城隍庙。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时,芜湖城隍庙气势犹存。
东内街在芜湖教育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中江书院、皖南中学堂……一系列的变迁都显示出东内街的悠久历史。
东内街的罗家闸,是芜湖城内少有的以“闸”命名的街巷,据《芜湖市地名录》记载是因罗姓人家在附近建起一处水闸,才得名罗家闸。
花街
南门湾—马号街,因专营篾器以扎彩灯而得名。年建街。
花街位于芜湖古城中心区,始建于北宋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花街”之名,充满着浪漫的气息,很多人会误认为在这样的老街上会有很多花,殊不知这里并没有花,之所以称之为花街,是因为过去花街大多以经营篾器为主,以扎花灯而扬名,故名为“花街”。
在芜湖,花街有多长,故事就有多长。老芜湖人中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花街半里路,尽是蔑匠铺;平时卖竹器,正月花灯出;夜晚点亮灯,疑是天仙处。”
在花街中段,有一所小学校----芜湖市花街小学(现为罗家闸小学分校)。学校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一所百年老校,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年)。
这家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小照相馆,其自身也成为古城影相的一个亮点。
花街在清咸丰三年(公元年)二月,因太平军与清军在芜激战而化为废墟。如今我们看到的花街则是同治三年(公元年)以后陆续重建的。
邂逅芜湖老街巷斑驳旧时光行走在芜湖的街头巷尾,纵横交错着太多的路径,就连很多土生土长的芜湖人,可能都很难认得每一条道路。然而,正是这些老街小巷,构成了这座城市难以抹灭的历史记忆......
国货路
中二街-中山路,年为国民政府更为现名。曾用名半边街。
国货路原名半边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乾隆19年(年)以前就已存在。如此算来,半边街已有近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
"九一八事变"事变后,国人抗日情绪高涨。10月,芜湖市的工人、学生、商人和市民万人再次召开抗日救国大会,呼吁“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当时由学生和市民组成的日货调查组办公地点也设于半边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至该年底半边街最终更名为国货路。
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在芜湖开辟大马路(即今天的中山路)和二街之后,半边街就成了联系这两条道路的一条捷径。它将大马路、二街、陡门巷、徽州码头和利涉桥连成一体。这条街道最初为碎石子路,仅在街道的一侧筑有几幢两层砖木楼房,另一侧则空荡荡的,可以一眼望见镜湖,再加上街道只有米长,6.5米宽,因此老百姓就形象地称之为半边街。半边街大体呈“L”型走向,到了民国二十五年(年),半边街的表面上加封了一层柏油层,从而成为芜湖的第一条柏油街道,可一百多米的距离实在太短了,这条街道也因此被外国人讥笑为“世界上最短的柏油马路”。由于柏油质量不够标准,使用不久即出现损坏,不得已只得重新恢复原先的碎石子路面。抗战胜利后,沿街商家出资仿照长街的样式,在路面上铺设了赭色花岗岩。直到三十多年后的年,国货路才再次改造为柏油路。
和平大戏院位于国货路由东西走向转向南北走向的转弯处,它的门牌号码是国货路20号。如今三十岁以上的芜湖人大概没有谁会忘记它的。年和平大戏院被整体拆除。
▲和平大戏院
大有丰电台设于国货路76号大有丰五金电料行内。该电台创办于年秋,比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办的无线广播电台仅晚5年。
▲五十年代的国货路
抗日战争中,国货路在年12月5日至10日的六天时间内,遭到日军战机的疯狂轰炸,化作一片废墟,沿街店铺、民房几乎全部化为灰烬,无情的烈火燃烧了20余天。建国后,国货路终于获得了新生,一大批新式建筑先后落户国货路的两侧。
年,中山路改造成步行街,国货路东西走向的那部分被改造成步行街的一部分。而南北走向部分的旧建筑也陆续被拆除,建起了气派的现代化建筑。
如今的国货路已然脱胎换骨,不过依旧是人们购物休闲的胜地。那个曾经显赫的老街,不经意间已然隐身于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之中,留存于一枚枚残破的门票之内。
大花园与如今繁华的中山路、国货路近在咫尺的是芜湖“大花园”位在镜湖西南角。
图为年芜湖大花园风景照片
“大花园”又叫“李公园”。6年芜湖开埠通商后,李鸿章的亲族们纷纷来芜湖发展,他们大量投资房地产的同时,沿湖修桥,随坡筑路,环湖修建楼台亭阁,栽花植柳,堆假山,建亭榭。这其中,被誉为芜湖“邑中风景最佳处”的镜湖四周,几乎被李鸿章家族掠为私家花园,特别是镜湖西南角,靠近大马路(今中山路)一带,大片土地被竹篱围住,不许百姓入内,这片土地是李鸿章之子李经方的私地。
图为李鸿章与其后代的合影
这处李鸿章家族的花园,也就是后来被老芜湖人所称的“大花园”,又叫“李公园”。当时,园内有假山石、有紫藤架、有围绕小路的冬青,靠镜湖边有一条幽静的小径,覆盖着浓浓的柳荫,还有一道木桥伸向塘里的一块小岛,即烟雨墩。每年七、八月,大花园还举行“孟兰胜会”,白天僧人拜祭,钟鼓喧天,晚上陶塘里浮着一盏盏纸扎的荷花灯,里面燃着小蜡烛,照映满塘。
民国四年(年),长江洪水肆虐,将大花园中的花木冲落殆尽。李府遂将这里租给“陶倚轩酒家”,为了招睐生意,酒家便沿镜湖摆满酒桌,宾客们可以一边欣赏镜湖美景,一边吃喝玩乐,生意十分红火。
直到民国二十年(年)长江再次发生特大洪水,濒临长江的芜湖城也未能幸免,大花园遭受洪水的洗劫,院内所有的花木都侵烂了,仅剩下光秃秃的一大片荒地。从此那些玩武术的、卖草药的、小吃摊点等,也就各自占地,作为栖身之处。
现在在芜湖提到大花园估计有90%的芜湖人不知道,但是五十多年前,要是在芜湖提到大花园,那真是:谁人不知、无人不晓。
当年的大花园是芜湖镜湖边上一处传统的娱乐场所,类似于上海的大世界。大花园集娱乐、文化、消遣为一体是芜湖乃至沿江一带顶尖的娱乐场所,影响极大。
大花园采用一票制,购买一张一角钱的门票,进园后可任意在大花园的围合观看所有的演出和娱乐活动,不清场,想在园内看多久就看多久。这些演出的门类有戏剧、电影、曲艺、杂技、魔术等。娱乐活动有打气枪、套圈、拉洋镜、哈哈镜、吹糖人。
这里面对市民影响最大的不下于戏剧了,大花园里的戏剧以庐剧为主,因为芜湖本地有个庐剧团,长期驻扎在大花园内的新新剧场常年演出庐剧,剧目不停更新,庐剧又叫倒七戏,倒倒戏、小刀戏,是流传于江北巢湖流域一带的地方戏,庐剧唱腔平和、委转,很容易上口,一般爱好者都能轻松哼唱,所以很受当地市民、农民的喜爱,当年我下放到几百里外的宣城农村,村里几位跑过码头的村民一提到芜湖就会提到大花园,说他们在大花园瞧过小刀戏,可见大花园对他们影响之深。
大花园那块地段隶属于文化局,七十年代在大花园的东端兴建了两栋四层的属于文化局系统的职工宿舍。八十年代在大花园北端又兴建了一座五层的办公楼,我曾经爬上楼顶天台拍了一张镜湖全景照片。
进入二十一世纪,大花园遭到彻底清拆,一座巴洛克式的洋建筑出现在大花园的原址上,这是一家中档酒店,大花园从此销声匿迹,好在酒店的名称是花园酒店,这总算给我们这些当年的大花园混混们一点最后的慰藉。
时光流逝半个多世纪,曾经的大花园已成为历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这里面的许多故事,却是芜湖城市永恒的记忆!
吉和街
南起新芜路,北至新市口,年建路,年恢复现名,全长米,宽14米。
吉和街是芜湖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资格街道之一。由鸡窝街到矶窠街、吉和街、反帝路,最后复名吉和街,变化的街名里浓缩了百年沧桑。
吉和街南端米号林立,会馆遍布,像著名的广肇公所、潮州会馆、“钦差府”等都坐落于附近,它代表的是典型的东方情调。而吉和街的北端离建成不久的租界不过数百米之遥。那里的花园洋房,散发出的则是别样的欧陆风情。
▲中江塔下的这片老屋就是曾经的潮州会馆馆舍
吉和街中部的鹤儿山一直是芜湖的名胜之地,分布其附近的八角亭、吉祥寺等让许多文人骚客流连忘返,并留下大量诗文。
提起吉和街,就不能不提天主教堂。鹤儿山上的这座天主教堂在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徐家汇教堂,素有江南“小巴黎圣母院”的美誉。
天主堂南面的原教会学校———内思学校大楼依旧完好无损
吉和街成街以后,又派生出很多的支巷。从大革命时期直到建国之前,这里一直有中共地下党在活动。李克农、柯庆施、王步文、郭士杰等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
▲吉和街新貌
冰冻街
东起北京路,西至来复会,全长米,宽10米。地处范罗山的西北麓,穿过青山。
当年冰冻街最有名气的是崔公馆,主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上书朝廷直言提出设立议院的大臣——崔国因。今冰冻街芜湖军分区干部宿舍、招待所,便是公馆旧址。
▲崔国因府邸原址
▲崔公馆旧址
日伪统治芜湖时,李鸿章的后裔李慧龙,出任伪商会会长。他自己经营保险公司、慧记洋行和精精制冰厂。制冰厂在这条街上建有一大片冰冻房,于是这里就叫“冰冻街”了。
日本投降后,李慧龙逃到香港,国民党政府接收,认为冰冻房和“崔公馆”是敌伪产业,一律没收充公。崔公馆和精精制冰厂从此消失,只留下“冰冻街”的名字。
华盛街
沿河路-新芜路,做生意人欲买卖旺盛,故名。
华盛街最早被称作“洋街”。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纷纷在江口一带兴建码头、栈房,开设洋行、轮船公司。仅十余年,“洋街”就一跃成为当时芜湖最具商业价值的地段。
▲90年代的华盛街走向
中江塔又称仙姑楼,传说始建于东晋至南北朝时期。中江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宝塔,自建成之后就是芜湖的一处胜景。年在省考古研究所的组织之下,对中江塔进行了全面维修。
▲早期的中江塔
李漱兰堂是李鸿章长子李经方在芜湖的府第。年初滨江公园兴建,李漱兰堂被拆除。在其原址上建起了一组“芜湖米市”小品园。
▲“芜湖米市”小品园
华盛街文化底蕴丰厚,老街虽已不复存在,而在其旧址上兴建的滨江公园以其精致秀美承载着皖南曾经名噪一时的富足繁华,演绎着永远的徽风皖韵……
▲华盛街如今为临江桥引桥部分
江汉里
进宝街-交通路,解放前,因湖北会馆设此,故名。
江汉里21号——芜湖市育红小学,创建于9年。它的前身是清·光绪五年(9年)天主教会的教理小学,年3月,该校被定为芜湖市重点小学(实验小学)。
吴家花园
小营盘-渡春路,原是清朝道台吴驻子家的花园。
在芜湖市的镜湖旁,曾有一个叫吴家花园的地方,上世纪初,吴敬修在这里建造了一座久负盛名的私人花园。
解放后也就是剩了一块招牌,半边小街。
如今,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吴家花园这朵凋零的黄花已经被历史埋葬,但是它浮现和沉没的经过,以及其主人留给后人的故事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会流传在民间的茶余饭后。
状元坊
中长街-中二街,宋朝状元张孝祥在此建祠立状元牌坊,故名。
状元府第自宋代建成以后,虽废兴交替,然大体保存完好。现在是芜湖市劳动保障局技工学校(芜湖联大、芜湖技师学院旧址)。
距状元坊不远处,有一条很不起眼的小巷——兴隆巷。状元祠就躲在这条巷子的31号,这里的老居民又称之为“张公祠”。
▲门额幸存
▲祠堂门前的长街
归去来堂在芜湖的名气很大,世人皆认为是张孝祥所建,其实,始建归去来堂的不是张孝祥,而是张孝祥的父亲张祁。归去来堂建于宋绍兴二十五年(公元年),算起来距今已有八百五十年的历史了。
南关
南关街之所以名为“南关”,缘于这条街的南端有一座小楼,楼为砖木结构,两端垒石为基。这古色古香的小楼,历史悠久,清代为官府征税的关卡,“芜湖关监督署”之南关所在地,“南关街”也因此而得名,它也是当时通往皖南山区陆路的必经之地。
南关街位于弋江桥南侧,曾经是一条非常古老的街道。街宽丈余,一华里长,原来是青石板路,两旁多为百年老宅。
如果说一座城市的繁华与现代,要看这座城的大路有多宽、有多长,那么犹如“毛细血管”一般,承载着这座城的文化与历史的老街小巷,留给人们的就是最真实、直白的城市记忆。
*本宣传资料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芜湖公交迷和网络;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原作者或编辑认为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之立即予以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shizx.com/whwh/10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