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乡吾土金乔觉在芜湖事迹考内附视频

金乔觉在芜湖事迹考

文/柳拂桥

一.莲花九朵秀芜湖

佛是什么?很多人至今还忌讳说它。可是,说到我国的传统文化,想回避它又是很困难的。一部中国文化史,三分之二的章节会牵涉到佛。

倘若我们不纠缠于所谓的宗教信仰,而是从文化遗产与传承的角度说说。相信还是有裨益的。

佛,大约是以信仰为根基,以寻求解脱为皈依,凭借禅修的手段,达到内心的平和吧。佛是自证的,一切外力不能强加于他,也不能影响和左右于他。在佛的眼里,众生平等,却又在受苦受难,所以需要拯救。拯救的大多还不是身体,而是内心的失衡与纠结。佛不是招商来的,而是自己西渡过来。他的中国之行是收获颇丰的,也在不断自我调整、完善的同时,赢得更多人的信仰。

芜湖市广济寺,在赭山之南麓,历史久远。寺名广济,是否也有普渡众生的意思呢?我看有的。

只是寺名广济者多多,并不起眼。紧要的是,它和一个外来的和尚联系上了,攀上了皇亲国戚,所以骤然身价百倍。

这个洋和尚就是金乔觉。他和芜湖市是有一段缘份的。

百度百科说:金乔觉(公元—年),生于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王族,俗姓金,号乔觉。唐高宗永徽四年出家后,即携白犬善听航海来华。至九华山,得闵公地建大道场。开元十六年圆寂,时年九十九岁,其尸坐于函中。三年后开将入塔,颜貌如生。举起则动骨节,若撼金锁。乔觉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遂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石塔中,尊为“金地藏”,所配殿宇称“肉身殿”。金乔觉早年曾经来大唐留学,汉学修养颇深,其诗作被收入《全唐诗》。此间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自诲说:“世上儒家六经、道家三清法术之内,只有佛门第一义与我心相合。”于是回国后,毅然抛弃王族生活,削发为僧。唐开元七年(),金乔觉24岁时,带着神犬谛听,西渡来华,初抵江南,卸舟登陆,几经辗转,卓锡九华。位于九华山麓的“九华行祠”,为其初上山的栖身之处。九华山上的金仙洞、地藏泉、神光岭,都留下他的足印。但是,百度是不可确信的,如李岩《金乔觉及其九华山垂迹考》说:弘一法师的《地藏菩萨圣德大观》说:“宋《高僧传》载,唐永徽四年,新罗王族,姓金,名乔觉,至中国九华山。灵迹甚多,具载传中。”尤其是较有权威的丁福保(—)的《佛教大辞典》甚至说金乔觉在“唐永徽四年,二十四岁,祝发携白犬善听,航海而来,至江西池州府东青阳县九华山,端坐九华山头七十五载,至开元十六年七月三十日夜成道。计年九十九岁。宋《高僧传》为他立传。”这些话,文字不多,但人、地、时、事都说得明白,肯定,似乎没有什么怀疑的余地。不过细考史籍则不难发现,这些说法疑窦百出,如在唐代和宋代的有关金乔觉的记载,根本找不到他永徽四年来九华山驻锡的文字,为什么在时过O多年的晚清人和近人那里突然冒出这个说法来?又如他们都说他们是以宋赞宁的《高僧传》为参考本而持此说的,但是我们查阅此“传”的有关卷章,也根本找不到此种说法。由此看,也不知其根据何在?。金乔觉本人写的《送童子下山》一诗中的首联云:“空门寂寞尔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此句中的“九华”,即指九华山。九华原名九子山,唐代大诗人李白约在玄宗天宝年间(—),在此联句的序中说“青阳县南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从此改名为九华山。从而可知,金乔觉写这首诗肯定是在天宝中期以后,不然诗中不会有“下九华”一句。如果按上面所述金乔觉“永徽四年来华”,“开元十六年成道”,那么,他怎么能在圆寂几十年以后能写此诗呢?还有,金乔觉在驻锡九华之前的踪迹如何呢?而著名的费冠卿之《九华山化成寺记》,也对此语焉不详……

年的秋日,我有隙在赭山登高,坐于兀立山尖。远望则右控长江,舳舻连云;俯瞰城廊,又是翠柏修篁,花木蓊郁;近处广济寺,历历如绘,隐约间似乎有断断续续的钟鼓之声。

很遗憾,我只能说相传了,因为关于金乔觉在芜湖市广济寺的足迹,除了金印之谜可触可抚之外,没有更多的文献记载,甚至连野史也没有。而那号称镇寺之宝的金印,也只在民国八年的《芜湖县志》上留下“世传金印,宝若连城”八个字。它一方面说明,金乔觉在芜湖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外”,成名之前是没有被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shizx.com/whwh/141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