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为何让省委书记牵挂于心

原标题:这件事,为何让省委书记牵挂于心?

最近,省委书记韩俊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到一件事——“粮头食尾”。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连着百姓生活。

在芜湖、宿州淮北、亳州阜阳等地,以及省辖市市委书记、市长一季度工作会议等场合,韩俊均要求,下大力气做好“粮头食尾”大文章。

什么是“粮头食尾”?为何让省委书记一直牵挂于心?

“粮头食尾”理念,最早是习近平总书记年5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的。他强调,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做强绿色食品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

作为全国粮油生产大省,抓好“粮头食尾”有着怎样的更深涵义?

“粮头食尾”,顾名思义,就是将粮食生产加工放在“全链条”“全贯通”的更大视野来观察、谋划和推动。

对安徽这样一个有着多万人口的大省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近距离观察,农业也是高科技产业,既要追求产量,更要注重效益和质量。

“粮头食尾”的另一重要发力点在“食”,意味着向粮食的精深加工要效益、创价值、求突破。

换而言之,粮食单产水平逐年提升,并等于高水平农业生产。

抓好“粮头食尾”,就是在抓丰收的基础上,进一步迭代思维,转方式、调结构,解决农业“量大链短”和“有头无尾”“虎头蛇尾”“头尾脱节”问题,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具体来说,就是把“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理念融入到农业强省过程中,把种子到餐桌的产业链拉长,提高每个环节的附加值。同时,用工业的理念来抓农业的发展,再用工业创造的产值、提高的价值来反哺农业,形成良性循环。

回顾过去的一年,在面对疫情、旱情等多重挑战下,安徽省“三农”工作稳中求进,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牢牢把住了粮食安全主动权,一系列粮食稳产增产措施落地见效,粮食产量.02亿斤,跃升至全国第4位,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

眼下,安徽把提升粮油加工业水平作为重点,全力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年全省实现粮油加工业总产值亿元,比上年增加亿元,同比增长6%,位居全国前列。

对于江淮大地来说,新征程上,“粮头食尾”这篇文章如何奋力写出新气象新风采?

粮稳天下安。放眼新征程,对于安徽来说,在粮食耕地面积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如何在“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上下真功夫、下大功夫、下细功夫,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一项重大课题和任务要求。

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大文章,就是开出了一剂“良方”,全力破解农业生产面临的天花板、地板及紧箍咒的限制因子,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可以从多维度持续发力。譬如,出台相关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树立大食物观,坚持种养一块抓、粮肉一块抓、头尾一块抓,下大力气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等。

更为重要的是,要培育一批叫得响、信得过的绿色品牌,推动产加销一条龙、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一言以蔽之,关键在于创新理念,将市场意识、经济思维和企业家理念融入到农业工作中,把注意力转移到农产品加工业上来,将粮食生产基地向加工、销售中下游延伸,把精力从“田间地头”转向“市场端头”。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大文章,不仅值得认真研究,未来更有许多精彩图景在向我们招手。(宛新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shizx.com/whwh/154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