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镜湖芜湖ldquo三刀rd

(安徽芜湖裕中第一纱厂股份有限公司息摺)

源远流长的芜湖工业

由于芜湖市物产资源丰富,位于南陵境内的青铜冶、繁昌境内的瓷窑器,都在我国工业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位置。炼钢业的历史尤为悠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干将、莫邪铸剑即在芜湖,如今神山公园中的赤铸山、淬剑池、砥剑石、干将墓就是这一传说的实物遗迹。

两宋时期,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尤其是芜湖普遍推行“圩田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一方面使得人民生活富庶起来,增加了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加快了农业工具的改制和改造,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首先是冶炼业炼钢业的发展。“铁到芜湖自成钢”被人们广为流传,并被载入史志。当时,世代从事炼钢的濮七,千里迢迢从山东曲阜来到芜湖,开设炼钢作坊。他招募名匠,集思广益,刻意求工,生产上采用煤作燃料,提高了冶炼的火力,使铁制农具和手工业工具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明清之际,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炼钢业在宋元两朝的基础上,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盛况空前,芜湖“三刀”因此久负盛名。清乾隆、嘉庆年间,芜湖拥有大小钢坊十几家,其中以濮家后代经营的濮家店钢坊最具盛名。当时的炼钢业不仅规模大,工匠众多,而且品种多,质量优良,技术上采用了先进的“灌钢”法,炼出了纯钢。因此生意兴隆,声誉日盛,行销越来越广。清光绪年间,本市剪刀即负盛名,远销国外,曾参加巴拿马手工业品展览会和南洋商品展览会,并获得奖章。它的主要优点是:剪刀锋利持久,剪铜铁不卷口,剪棉花、剪丝绸不夹口。

明朝初年,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纺织手工业的发展,芜湖浆染业也应运而生,而且踹坊、染坊日益增多,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明代中叶,芜湖浆染业曾十分发达,名闻全国。明嘉靖年间,歙县商人阮弼经商致富,在芜湖开设浆染工场,佣工达千人,按日给资,生产蒸蒸日上。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有“浆染尚芜湖”之说;当代史学家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列举的全国五大手工业区域中,就有芜湖的浆染业。清人徽商汪道昆《太函集》具体描述芜湖浆染业的盛况:“五方购者益集其所,转毂遍于吴、越、荆、梁、燕、豫、齐、鲁之间”,驰名有数百年之久。据说,芜湖浆染业的发达是与采用一种叫“踹”的工艺有关,而且与芜湖东郊的大、小荆山盛产优质碾石有关,因为浆染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碾石的好坏。据介绍,所谓“踹”的工艺就是用一块元宝型的大碾石在浆染后的布帛上来回滚压,使之着色坚牢并有光泽。

年,《中英烟台条约》之后,芜湖成为通商口岸。一方面是洋钢、洋布大量输入,占领了市场,摧残了民族手工业,钢坊无力竞争,浆染坊(场)处于停产,日渐衰落,纷纷倒闭,最后被全部扼杀。另一方面,“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封建结构的某些破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芜湖地方民族工业因此而成为安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安徽制造业的基地,其中纺织、机械、粮食、化工等工业皆起源于芜湖。

据二十世纪初的统计,全省13家民族资本经营的工矿企业,芜湖一地即有5家,资本总额占全省民族资本的57.8%。芜湖米市的形成,促进了芜湖米粮加工业的发展,芜湖电力为安徽第一,纺织、日用工业品的生产,在安徽全省占有较大的份额。芜湖机械加工业一度也拥有一定的实力。三十年代初,芜湖工业曾短期兴盛。

由于米市的迁入,粮食加工业率先发展。年芜湖益新米面机器公司和榨油公司先后投产,当时是采用蒸汽机、辊式磨粉机,面粉厂一直生产到解放后,被我人民政府接管,该公司生产的“飞鹰牌”面粉曾名闻遐迩。

年芜湖明远电灯公司成立,使得芜湖成为安徽于电力工业的发源地。机器工厂也有了较快的发展。芜湖裕中纱厂于年筹建,年投产,时有棉纱锭枚,日产棉纱40件,是芜湖最早的机器纺织业。

(芜湖商办明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日用化工方面,芜湖首先创办的是年公裕祥肥皂公司,随后又有新裕皂烛厂、新昌皂烛厂、中江肥皂厂、华昌肥皂公司相继建立,规模虽不大,但生意却也十分景气,竞争颇为激烈。年,创立了芜湖最大的肥皂厂—上海肥皂厂(芜湖肥皂厂、洗涤剂厂的前身),由于资金雄厚,再加上与上海肥皂业有密切联系,很快挤垮了其他肥皂厂。当时该肥皂厂只有二十几名职工,最高年产量有吨左右。年起使用“铁锚牌”商标。华福工业社主要生产“三多牌”蛤蜊油、雪花膏、花露水等。成立于年的芜湖大昌火柴厂生产“松老牌”火柴,产品名气也很大。

清朝末年,芜湖各种铁器手工业作坊遍布十里长街,并且拥有一批能工巧匠。年,芜湖第一家机器铁工厂—王福记机器铁工厂正式成立,它标志着我市机械工业的起步。次年,同兴、吴永昌两家铁工厂相继建立;年以后,又增加了同福泰、恒升、复兴、永和等七家机器铁工厂。三十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前,全市共有车、刨、钻床54台,职工多人,能制造矿山用的起动机,营业范围至皖北一带,这是芜湖机器制造业解放前最兴盛时期。

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破坏,民族工业全部沦落敌手。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政府忙于“劫收”,横征暴敛,大发“国难财”,民族工业更是雪上加霜。榨油厂在抗战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一直没有开工生产。机器制造业也举步维艰,解放前夕,各类设备仅存43台,职工也仅百余人,仍以落后的手工业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为主,基本濒于崩溃。到解放前夕,芜湖工业仅剩“两个半烟囱”即芜湖发电厂、芜湖裕中纱厂、芜湖益新面粉厂风雨飘摇,苟延残喘。

(摘自芜湖市档案局编研资料:《芜湖制造》)

(芜湖益新面粉厂)

来源:芜湖档案

?芜湖这条交条路要封闭两个月!附超详细通行指南

?著名演员齐聚芜湖!又一电视剧在芜湖开拍!即将在镜湖区多地取景

?年-年出生的芜湖人,这件事赶紧去做!不然麻烦大了!

?除了长街,这些芜湖老街巷你知道吗?

如果文章内容涉及侵权,请私信小编予以处理。









































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shizx.com/whwh/97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