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历史丨碑记百年古碑见证留春园变迁
01
留春园碑立于镜湖公园烟雨墩。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于市政协大楼建设工地,运至烟雨墩存放。年,市文物办竖其于烟雨墩东北角。
留春园碑通高1.81米,宽0.87米,厚0.28米。正文15行,每行34字,全文共字。楷书,字大径寸,笔法稳健。该碑立于清乾隆五十六年(年),由芜湖县令陈圣修撰文并书写。
02
留春园碑文字迹漫漶,依稀可见以下文字:“别馆环列镜湖古刹浮图……就饯以水,环北郭俗号陶塘……野渚难逢舟子之招,瞰碧之一泓,隔青山于两岸。”“顾瞻行树与六桥之花柳……青萍风起,吹来踪迹分明;红蕖朝荣,望去花容相向……月横霄汉,夹明镜于两旁;夕照黄昏,卧长虹之千尺。”“湖分内外,有缘白傅之堤;渠隔东西,尚忆张公之泽。”
碑刻两行边款分别为“辛亥岁春二月吉日”“知芜湖县事加三级卓异回任候升山阴陈圣修撰并书”。
03
陈圣修,字岸亭,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在芜湖任县令七年,政绩斐然。
陈圣修好诗文,着意兴盛地方文化,曾将陶塘一带荒废的园林,重新修整,西南起自一房山,东至洪园,合并为一,园名留春,“留春”二字取自张孝祥《蝶恋花·怀于湖》“绕院碧莲三百亩,留春伴我春应许”,富有诗意。并且疏浚陶塘,莳花植柳,复于湖心建亭,曰留春小舫,即今之湖心亭处。又购画舫两只,供人泛舟游湖。为纪念张孝祥遗泽,于园西割澹人居南半,设张于湖祠,即今烟雨墩处,规模盛极一时,故驰名遐迩,胜迹长存。
乾隆五十六年(年)留春园建成,陈圣修亲自撰写碑记,嵌在琴馀别馆西壁。
惜乎人去楼空,好景不长,到陈府君去任,名园也就日渐荒芜了。
04
道光年间,芜湖关道宋熔将镜湖截为两半,在堤中修“柳阴桥”,堤南修“柳春桥”,筑“功并苏白”石坊,为镜湖增色不少。
道光二年(年),乡贤王泽致仕归芜,购此荒园,重加修饰一新,名之曰希右园,意在宗右军王羲之也。园内有赐书楼,珍藏乾隆皇帝赐给他的诗文;并增建“溪山好处亭”、“小罗浮仙馆”,风格高雅,景色当比留春园更胜一筹。
数百年风风雨雨,留春园胜景屡遭浩劫,又经重修,景象风物兴废有时。而留春园碑依旧竖立,见证着镜湖水改旧时波,留春园景色更加怡人。
*责编:子非鱼。本宣传资料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均为示意图;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原作者或编辑认为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之立即予以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shizx.com/whxs/12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