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全力融入长三角创新发展加速
芜湖沿江十里江湾风光
据人民网安徽频道报道立夏,安徽芜湖三山区保定街道的长江岸线一片忙碌,装满货物的船只来回穿梭,不远处的芜湖长江大桥,像是通往长三角的一扇大门,经由水路直至东海。
从齐抓大保护到产业承接地,从创新新高地到宜居宜业开放地,今日的芜湖,与上下游城市唇齿相依,不仅是近邻,还是近亲,更是一起成长的命运共同体,借着长三角一体化东风,融入正酣。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新时代,站在新起点,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颗新星,芜湖如何抢抓这一重大机遇,在融入一体化、推动一体化中发力,彰显实实在在的“芜湖作为”?近日,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走进芜湖进行探访。
守绿:同饮一江水共抓大保护
初夏时节,驱车于三山区保定街道长江大堤,目之所及,一片绿意盎然。“你可能不知道,这些地方之前是造船厂黑码头,旁边就是采砂站。”保定街道党工委书记马斌指着不远处说,这两年保定街道共拆除造船厂8家、取缔采砂站10家、拆除养殖场17家。
不光是取缔,拆除生产作业设备后,三山区积极植树复绿,长江岸线15公里林带及补植工作已全部完成,新增造林面积约亩。
在紧挨长江的一家造船厂旧址,很难再看到当年船厂的影子。马斌坦言,之前引进这家造船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的就业,也带来了江岸的“繁荣”,但在新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生态角度,其被关停都是必然的,这也是长江生态保护的大势所趋。
“两年来,最深刻的变化是理念的转变。”看到如今的长江岸线,马斌感慨道,无论干部群众,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共识。
如今,一个个老码头被一排排杨柳取代,虽时过立夏,伴着江风袭来,颇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境。到了傍晚时分,长河落日的景观又重现三山区江畔。
三山区的环境整治只是一个缩影。同饮一江水,共抓大保护,正成为长三角多地的共识。在“长江大保护”行动下,芜湖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变化。
时隔两年,当记者再次来到芜湖市镜湖区天门山西路段的长江大堤时,当年坐落于此的中石化码头也早已难觅踪影。站在岸边眺望,在建的商合杭长江大桥已经顺利合龙,收回目光,绿叶披拂,成为江畔的一道绿色屏障。
四水厂水源地东汇码头拆除、箱子拐长江岸线整治……年以来,芜湖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除了困扰多年的市民饮用水源安全隐患,极大地改善了沿江生态环境。一边是拆违,一边是复绿。目前,芜湖市长江滩涂地已复绿完成亩。
处理好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关系,对于芜湖来说,出路就是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上游城市,保护好一江之水,是责任更是担当,也是加入长三角城市群之后,参与新一轮竞争的强有力优势。
“芜湖造”飞机
同“创”:以创新驱动强产业协同
芜湖,与苏浙沪的城市功能定位不同,产业合作的空间巨大,加入长三角“朋友圈”正逢其时。
纵观芜湖的发展,从奇瑞汽车到“三只松鼠”,再从机器人到通用飞机,一大批企业因创新而生、伴创新而兴,成为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芜湖先后获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和改革开放40年最成功的40个城市之一。
在芜湖市南陵县中科微至物流分拣设备有限公司厂房里,工作人员张水鑫向记者展示快递智能分拣机的过人之处:过山车般的运输带高速行进,贴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shizx.com/whxs/15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