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芜湖历史上的四大名寺,每一座都很不简
芜湖不但自然环境优美,而且文物古迹集中,历史上曾有众多的庙堂寺观。据志书记载,芜湖古代寺庙遍布城郊。庙坛达五十二所,寺观达一百三十八座。其中最著名的是雄踞芜湖古城四方的四大名寺:北广济寺、南普济寺、东能仁寺、西吉祥寺。
广济寺广济寺位于赭山南面山腰,为历史上芜湖四大名寺之冠,创建于唐朝乾宁年间(-年),初名“永清寺”。宋大中祥符年间(-年),改名为“广济寺”,一直沿用至今。
山分一股到江皋,寺占山腰压翠鳌。
四壁白云僧不扫,一竿红日塔争高。
龛灯未灭林鸦起,花雨初收野鹿嗥。
千古玩鞭亭下道,相传曾挂赭黄袍。
元代文人欧阳元在他的这首《赭山》诗中,对芜湖广济寺的位置、环境和传说作了生动细致的描绘。
唐朝时,新罗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到中国,先在芜湖广济寺修持,以后才去九华山开辟道场,故芜湖广济寺又称“小九华”、“九华行宫”。金乔觉圆寂后,佛教徒尊其为“地藏王”或“地藏菩萨”。自唐至今,每年农历七月三十举行“地藏庙会”,信徒如林,游人如织,香火鼎盛。
该寺前山门、药师殿、大佛殿和地藏殿四座主殿,依山势而建,自下而上,殿殿相接,层层高出,十分雄伟。一直以来,香客从东路朝九华的,大都先于广济寺进香,后往九华山。广济寺周围茂林修竹,芳草萋萋,每当雨后,岚光飘渺,景致分外绮丽。其中"赭塔晴岚"系"芜湖古八景"之首,久负盛名。
普济寺普济寺位于芜湖青弋江南岸,原名水西,宋天圣九年(公元年)改名为“普济寺”。古代庙堂大多数门向南开,但该寺门为北向,据清人黄让《普济寺记》中记载:“以白马诸峰拱其后,长河一水绕其前故也”(白马,即白马山;长河,即青弋江)。这大概是庙门北向这一异举的原因。
该寺于明洪武十一年、二十四年重修过。清康熙五十一年修建了大雄宝殿,乾隆十三年加修了天王殿,十八年又加修了延寿殿。咸丰年间全寺毁于兵火,光绪二年重建,光绪十八年又予修茸,恢复原貌。黄让对该寺规模、面貌有一段生动的描绘,他说:“如是殿堂,门庞、台墀,秩然有序;金石、丹漆、采绘,焕乎维新”。
《普济寺》
古刹大河流,人烟万象稠。
到此凭野兴,以至浔冥搜。
楼槛飞江蕊,廊阴背绿畴。
夷犹日亭午,钟磬一声幽。
——明代诗人俞日都(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
能仁寺能仁寺在芜湖城东,旧称南唐古城院。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年)改名承天院,政和元年改名“能仁寺”。明永乐年间和天顺七年、清雍正二年、乾隆十八年、嘉庆八年均修茸过。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光绪元年重建,改为关帝庙。民国四年(公元年)改名关岳庙,共祀关羽、岳飞神像。据传南唐时期寺内有《水陆会记》碑,后来有晋代大将王敦的梦日亭以及宋真宗御书阁等古迹。遗址位于原胜利电影院和芜湖第二中学所在地。
吉祥寺吉祥寺在位于新芜路吉祥寺街。晋永和二年建,名永寿院。明洪武三年重修后易名“吉祥寺”。明正统、成化年间增建昆庐阁、钟楼、藏经殿、双廊、地藏殿等。清雍正二年、乾隆十四年先后重修。至民国八华时仅存后殿一座,两旁厦屋数间。据传说,南唐第一代皇帝李昪曾经到吉祥寺避难,寺后山上原有一颗古松,李昪曾坐于松下。
《吉祥寺》
黄尘久厌市朝梦,
青蒻已孤鸥鹭盟。
谁解携琴来此宿,
夜深随意写江声。
——《宋诗纪事补遗》卷三十八,韩元杰(—),字汉臣
《芜湖吉祥寺》
刹院年来正勃兴,此山更不及承平。
全无枯客开囊施,犹有残灯逐钵行。
晋殿唐宫牛一梦,黄书晁篆鼓掌鸣。
摩挲古柳成三叹,岁岁东风绿自荣。
——宋代诗人黎廷瑞(一年),字祥仲
-信息来源:芜湖档案-
多一个
小青工资涨五毛钱
动动手指快来啦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shizx.com/whxs/8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