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新民丨太平天国在平远
治疗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08/5441088.html
上一篇文章: 皖江金租开展行政类制度专题培训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什么是“行业研习社”?☆☆
社长说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说:自从年鸦片战争失败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都作了不懈努力,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出世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先进人物。1始于梅州,终于梅州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革命战争。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开始酝酿。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金田正式爆发。它以疾风暴雨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先后攻克余城,席卷了半个中国,建立了与清朝封建政权对峙10余年之久的农民革命政权,沉重打击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不朽的一页。太平天国与梅州有特殊的关系。太平天国早期领袖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等都是客家人,他们乡音未改,生活在以客家话为特征的社会环境中。天王洪秀全为广东省花县人,而祖籍则为嘉应州(今梅县)石坑乡。宋绍青著《洪秀全传》中第一章“梅魁裔孙,花县神童”,对洪秀全的祖先如何生活在梅县石坑及如何搬迁至花县作了详细的叙述。洪秀全的父亲洪亚四出生在广东现梅州市西54公里的梅县石坑镇的杨梅圳祖屋“梅魁第”中,在洪亚四6岁那年,洪秀全的祖父洪国游把他挑在箩筐里离开嘉应,出外谋生辗转到了广东花县。为宋绍青著《洪秀全传》作序的王晓波在其序言中是这样赞颂洪秀全的:洪秀全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英雄,杰出的农民领袖,他高举反封建、反帝旗帜,领导中国人民狠狠打击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者的气焰,激励了中国有识之士发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先生曾称“洪秀全是反清第一英雄”,自己是“洪秀全第二”。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说:自从年鸦片战争失败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都作了不懈努力,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出世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先进人物。太平天国的主要领袖人物为客家子孙,而太平天国在长江以南坚持斗争的余部最后失败亦是在梅县。清军统帅左宗棠在《与郭翁仙中》说:“天下之祸起于广西,而其实起于广东嘉应之匪民……以理以数言之……嘉应则以此始以此终,浩劫之钟予一方,天也?人也?”太平天国起事于嘉应州的客家子孙,在这个意义上说,这句话是对的。而事实上太平天国两次以十万大军进入粤东,特别是年,他们一举攻下嘉应州城和附近县城,与清军展开了殊死战斗,最后葬身粤东。预言是否灵验是一回事,太平天国与嘉应的关系却是真实的。天国为何“起于嘉应”,嘉应与天国为何有这样的渊源?又为何成为太平天国的失败之地,使太平天国十万“天军”葬身嘉应?人民教育出版社年9月出版的由张应斌编著的《太平天国在梅州》,用大量的史实及太平天国遗址、遗迹回答了上述问题,笔者近期反复阅读了该书,并翻阅了不少资料,对“太平天国在平远”的情况有了一些了解。现陈述如下。2第一次到平远太平天国两次以十万大军进入粤东。一是年太平天国协天燕石镇吉军进入粤东,先后攻占大埔、平远县和嘉应州,兵围兴宁县,引发了粤东历史上空前壮烈的战争。一是年太平天国康王汪海洋军进入梅州,上半年太平军以镇平(今蕉岭)为中心,分别攻占大埔、平远、嘉应、兴宁、长乐(今五华)等州县。下半年太平军以嘉应州城为中心,直至全军覆灭于嘉应。而平远,在咸丰十年()至同治四年()的6年间,太平军曾四次进入平远。第一次:咸丰十年()十月初四至十二月初四,为时2个月。第二次:同治三年()八月三十至九月初四,为时5天。第三次:同治四年()五月十八日至六月初二,为时40余日(闰5月)。第四次:同治四年()八月初九由镇平退至平远,后向兴宁退走。现将太平军4次进入平远的情况详述如下:第一次到平远。咸丰六年(),由于东王杨秀清和北王韦昌辉互相残杀引起内讧,天王洪秀全不能控制局势,翼王石达开便率领十万大军离开南京,从安徽芜湖沿长江向东南各省进军。咸丰十年(),石达开部将谭生、周春、林彩新等人,因受到江西布政使林福祥,总兵阿隆阿等部队和广东都司方耀等人在安远县城合击,不得不放弃安远南下,于十月初撤出安远,南下广东,越过项山来到仁居,占领县城。知县王炳无法抵抗,带着家眷弃城逃走。谭生等人进入县城后一面招抚百姓,一面筹集粮草,修补城墙和炮台。不久,广东巡抚耆龄派都司长青、方耀等统率兵勇会同总督劳崇光等人追击到平远县,把县城团团围住。谭生等人日以继夜巡视城防御敌,清军多次攻城均被击退,双方坚持了二个月之久。十二月初四日,清军发动总攻,县城外围的太平军先锋陈荣、周春的营盘被攻破。接着东门外的三座炮台被击毁。眼看县城将不能保住,谭生等只得率领二千多名太平军冲出东门,向差干湍溪方向撤退。长青、方耀、劳崇光等部奋力追击,沿途太平军被杀无数,尸横遍野,走到福建武平时,仅剩下五百多人。这便是太平军第一次来平远的经过。3接连溃败第二次到平远。同治三年八月三十日(年9月30日),清军攻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太平军将领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来王陆顺德等纷纷率兵逃离京城。侍王李世贤从江西安远南下平远,当时平远县令吴炳绶闻知太平军欲来,连忙率兵到八尺设防抵御。谁知,侍王队伍却从大畲坳开来,吴炳绶在八尺等了一天一夜,没见太平军的踪影,连忙回到仁居,见县城已被侍王的队伍占领,便掉头向大柘方向逃窜。中途,碰见湘军左宗棠部下的提督高连升的部队,合兵一处,返回仁居围攻县城。侍王李世贤见清军势大,只得放弃县城,从东石走镇平(今蕉岭)投奔康王汪海洋。这是太平军第二次来平远的经过。这次占据县城只有5天时间。第三次到平远。同治四年()五月十八日,来王陆顺德、天将林正扬撤出镇平,因清军邓安邦追赶,退至平远与江西长宁(今寻乌)边境。汪海洋再克镇平后,陆顺德、天将林正扬回师平远。五月二十二日(6月15日),向平远县城仁居发起攻击,被邓安邦击退。二十三日,太平军据距镇平较近的东石之坝头,扎营十余座;随即移兵大柘、石正、超竹一带,与镇平太平军遥相呼应。此时太平军“由镇平至大柘,连营百余里,众尚二十余万”,说太平军有20万,不实。此时太平军尚有九万人,但声势颇为浩大是真实的。这时,粤军补用道员吴赞成驻今梅县之龙虎圩,方耀率领六营士兵和亲兵在马山下寨,从西路堵截;清廷派提督娄云庆、按察使席宝田至平远东石扼守,堵住北走江西的道路。期间,粤军分三路向太平军进攻,总兵方耀率都司方敬、蔡申由左路,守备刘开、方树、方记隆随其后;邓安邦与守备梁仕光、方吉为右路;把总邓带喜、武举邓荣璋随其后;另遣都司方帮鳌、谢廷南等埋伏栅左,千总邓镜河、守备黄龙翔埋伏山右,断大柘援兵。布置停当,方耀、邓安邦发动进攻,太平军大败,石正营垒10余座被攻破,太平军陈景贤、邓展、凌连珠、骆传言、曾钻连、徐文馥等将领阵亡,损失数以千计。随后,方耀、邓安邦乘势追击,大柘及大柘东10里的超竹的太平军营垒均被清军占领。太平军来王陆顺德,率军向平远之西的八尺撤退。汪海洋从镇平向福建武平方向突击不成,西击平远,一来巩固镇平之西门,二来打通北进江西的道路。七月初十(8月30日)汪海洋军至平远进攻东石清军营盘,失利而回。次日,东平王何明亮增援,汪海洋率军从茅寮坪进击,又被清军打败,天将胡春福、郭安旨阵亡,太平军万余人投降,汪海洋回镇平。太平军又进军大柘(今平远县城),提督娄云庆令刘顺隆阻击,七月十二日(9月1日),太平军遇刘顺隆军于良畲,太平军败绩。次日,刘顺隆赴大柘,娄云庆自率各军赴中行,后遇太平军佑王李远继、天将胡永祥,李远继先退,太平军又败。第四次到平远。太平天国军第4次到平远是在同治四年()八月初十。太平军被迫撤出镇平后。队伍分三路从镇平撤退,佑王李远继率军向梅子畲,霆营黄矮子向大寨,汪海洋向东石前进,陆续进入平远县境。此时,清军娄云庆、臬司席宝田已经率领8营士兵扼守东石,堵截太平军。八月十一日(9月30日),清军高连升、黄少春等分路向平远东石进击,在清军强大攻势下,太平军死伤无数,平东王何明亮只身逃脱,其部天将廖丰有、朝将王满瑞、王陈英、聂饶、陈治等四千人被清军包围,伏地向黄少春部投降。八月十二日(10月1日),天将陈义光在洋商湖阵亡;康国器、席宝田乘势追击,太平军损失万余人。其时平远八尺被左宗棠军刘典率领张福齐、刘明灯、简桂林部堵截,太平军一部冲出平远,进入江西长宁(今寻乌),击败高连升之师。汪海洋挺进平远的计划落空,则西走平远边境的石正、今梅县之龙虎圩,再折向兴宁黄槐方向,夺路北走。同治四年,太平军没有攻下平远县城,主要的军事行动在平远与镇平相连的东石、大柘和与嘉应州相接的平远石正一带。4遗迹与影响上面已经说过,太平天国与梅州有着非同一般的特殊关系,而对这多年前发生在梅州大地上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在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呢?在梅州大地上,在冥冥的黄泉中,还躺着太平天国将士的骸骨。现梅州各市县区均有不少义冢,其次是太平天国将士住过的地方,战场、营盘、战壕、宣传标语、太平天国文化、文学产品对梅州人民的思想影响等等,均还有迹可寻。有不少问题可以探讨研究。而平远这方面的记载资料却不多,有的问题还需进一步考证。最近笔者翻阅一些志书、传说、传奇、有关太平天国的文献等,力求对太平天国在平远的情况能有更多的了解,然而不尽人意,记载不多。(1)太平天国在平远的营地及战场遗址从太平天国4次进入平远的记载看,太平军所到乡镇主要为仁居镇(老县城)、八尺镇、中行镇、河头镇、东石镇、石正镇。仁居镇所住的时间较长。据有关资料显示,太平军第三次进入平远时,石正镇的安仁村至石正老圩连营十余座,后移兵大柘、石正、超竹一带与镇平(蕉岭)太平军遥相呼应。由镇平至大柘连营百余里。中行镇黄坑村黄坑嶂(靠近大河背边)山顶,现尚存战壕一段,笔者与当地老人聊起,老人述其祖上传下说,当时“红军”、“白军”连日作战,血从山顶往山下流淌,好不怕人,这里所说的“红军”、“白军”,笔者理解应该不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军队,如是第一次国内战争之事,平远党史应有这一方面的记载。从当年老百姓根据太平军服饰、特别是头戴红巾称“长毛”、“红巾军”看,此处的“红军”极有可能为太平军。此外,现县级保护文物枫树岗摩崖石刻“太平天国平天王左排”亦可以为佐证,黄坑当时确实驻有太平军或有战事。国家级森林公园南台山现存几处石门,有人提出有可能是太平军扎营遗址,笔者认为从当年太平军曾在石正一带扎营看,在南台山上及周围扎营是完全有这种可能的,但因其逗留时间较短,是否能建起较正规的防御工事,有待进一步考证。从当年太平军到平远的情况分析,县城石龙寨上下当有太平军驻扎也是可能的,而有的同志提到的石龙寨碉堡山上的碉堡,笔者采访了一些老同志,据分析,当是上世纪20年代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后,平远成为国民党围剿红军、防御红军的前哨,长宁(现寻邬)成为红军的前哨,形成两军对垒之势。国民党当时在主要交通隘口建有工事、驻有防御部队,如仁居镇麟石山,城南小学背的乌芝山,麻楼梯子岌等地均建有碉堡,邹坊小学门前的小山至今还有当年碉堡的断垣残壁。解放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平远县自卫队中队长冯冠雄曾带兵驻守石龙寨碉堡。(冯冠雄为仁居城南人,后在解放平远时率部起义),当然,说石龙寨碉堡为上世纪20年代的产物,也尚需进一步加以考证。(2)太平天国在平远活动留下的遗迹据年出版的《平远县志》及年出版的《平远文物志》记载:枫树岗摩崖石刻位于中行镇仲石村枫树岗,内容为“太平天国平天王左排”,每字16.6厘米,为阴刻行楷。据考证,该石刻是清同治四年(公元),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在平远活动时留下的遗迹。该石刻保存比较完整。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后一点必须道及的是太平天国最后一次进入平远,正处太平天国后期,部队管理不严,兵员形同流寇,以致人们称其为“长毛贼”。但太平天国必竟不是中国历史上普通的民变事件,它是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从现有的历史资料看,梅州人民对太平天国总的而言,是呈支持态势的。其思想、文化对梅州、平远均有所影响。“长发易服”、“红巾系我腰”、“绿纱裹我头”的太平军当时是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就人民而言,大多数是支持太平天国的。太平军覆灭后,部分士兵能在嘉应州安家落户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兴宁吴球瑛药店老板和义兴京果店老板的祖先,就是当年太平军童子军的队员。冯华德著《姚雨平将军传》在记述姚雨平少年成长时的一段往事中,与太平天国有一定的联系。该文叙述姚雨平将军少年时期常到大柘狮子岩听道士讲太平天国的故事。姚雨平认识的那位道士,化名刘邦,原是太平天国康王汪海洋的部将。他于年天京陷落后,跟随康王汪海洋转战大江南北。年12月8日,他率领前锋首先攻入嘉应州城,迎接康王率十万之众进驻嘉应州。康王住在城西禾稿塘“仁风楼”梁屋(今属梅江区),其余部队分扎州城东、西、北三面共五十余垒。清军左宗棠部把嘉应州城围得水泄不通。太平军后因叛徒丁大洋的出卖,康王汪海洋突围时,头部中弹受伤,当晚伤重不治身亡。为免康王尸骸不被清军发现而掘墓鞭尸,太平军备了几副空棺,分四面城门而出,扬言埋葬康王。太平军失去很有威望的首领康王之后,指挥大乱,突围时被清军斩杀无数。后到丰顺北溪村,又遇上清军的伏击,阵亡将官人,兵士6万余人,几乎全军覆没。“刘邦”在乱军之中死里逃生,突出重围后,化装成百姓,辗转避难,最后流落平远狮子岩,束发为道士。_____________
主要参阅文献:
梅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梅州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年1月。
平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远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年5月。
中共平远县委宣传部等单位编:《平远文物志》,年10月。
蒋佩明、耿曙生、方世南主编:《中国一百个帝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年。
张应斌著:《太平天国在梅州》,人民教育出版社,年1月。
谢传友著:《梦断嘉应州—太平天国在南方的最后一个传奇》,广东旅游出版社,年。
宋绍青著:《洪秀全传》,中国文史出版社,年1月。
冯华德先生著:《姚雨平将军传》,年。
政协兴宁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太平军来兴秩事》、《兴宁文史》1~5订本。
相关阅读
萧新民丨平远进士第一人
萧新民丨修本志书传后人
行业研习社独家稿件
作者:萧新民(原名肖新民),原平远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平远县志(-)》主编。
编辑:Susu
行业研习社
独家原创侵权必究转载需注明“行业研习”
关于行业研习社
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识别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shizx.com/whzx/14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