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预告在长安罗马芜湖hellip
我看到了我看到的;也看到了我看不到的。
这话有些绕口,但是在唐克扬看来,“传统”不仅关乎老生常谈的历史,也关于那些隐秘和晦涩的记忆。如同一位找寻历史与现实不同联系的老道侦探,在《访古寻城》一书中,唐克扬以其专业论述和文学性叙事的交融、令人叹服的文献爬梳征引功力和脚头甚健的城市古今穿越者形象,从文化记忆中发掘古城的“既视感”之余,试图思考、总结出历史的教训或者经验。
这远比一般认为的“古城探访指南”更有趣,更有嚼头,也更具挑战。通过书中丰富的历史资料图片、生动的文字解读,唐克扬带领读者穿行于古城遗迹的街巷之中,摩挲当下与过往间的裂痕。
明信片之外的古城
书名《访古寻城》透露了作者写作的两个目的或者说两个层次。虽然是“访古”,但其实作者选择书中12座城市的出发点,“是出于现在的价值而非古代的价值。”在唐克扬看来,每一座(现代)城市都是“古城”——包括深圳在内的城市都是古城,只不过不是“历史名城”而已。他的兴趣,无疑是从本地人熟悉的“日常”里,看到值得发掘和保存的“历史”。所以唐克扬的“寻城”,并不是说要去“寻找古罗马,而是去看现在的罗马是怎么生活的,选择的出发点是针对现在和过去的联系。”他解释说,这也是为什么将自己的老家芜湖列入其中的原因——“从某种角度来讲,它根本不算一个古代城市,但我偏偏选了它。”
在书中,进入唐克扬寻访视野的古城有像洛阳、长安这样的“正宗”古城,但他“实际上写的是一个古都怎么不古都的状况”,这其中,既有如同大部分“现代被古代吃掉了”的古城,“比如西安”;也有像洛阳这样“古代完全消失了,现代城市破败不堪,两个部分完全没有关系”的古城。
△唐都长安遗址大观
△长安图残石
庞贝古城则比较特殊,它“只有古代没有现代、只有过去没有现在,是提前被毁灭的一座城市,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实际上是一个标本。”
△“秘墅”和它的壁画(作者资料)
与上都、庞贝还有琼佳臧这样的废墟相比,“罗马是一个还活着的古代城市,跟西安有些类似”;塞勒姆从现代人的角度还可以感受到它的历史而不是只能从书本上感受甚至干脆感受不到,“你说不出什么道理,这就是看见的与看不见的历史——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这么来的。如果说一般旅客看到的古城是明信片上的古城的话,我希望让读者看到明信片之外的古城,在看见的与看不见的历史中间,有这么一种张力在里面,张力其实是这本书的一个线索。”
△从古罗马广场的西南角看到的废墟状况(作者资料)
探询历史的教训
书中提及的古城,唐克扬绝大部分都亲身到访过——除了其中一座之外。“我想说‘看不见’是绝对的,这是一个打引号的‘看见’‘看不见’,我不是帮助读者真的要去看到什么,因为‘过去’没有就是没有了,但是你可以体会到现在的人们是什么样的一种境地,没有绝对的可以恢复的古代,但是在它转化为现代的过程中有好几种办法,比如庞贝就是把它变成一个石膏像,原封不动地放着;洛阳、长安,如同中国很多地方一样能给你造出一堆假古董——我并不是简单地否定它,但这无疑反映出现代人的尴尬和徒劳,反映出现实中生命力的匮乏……拨开迷雾,如果大家设身处地地去设想这些事情的话,实际上是有一种教训在里面,就像塞勒姆在那个愚昧时代迫害女巫的历史,其实就透露出美国社会本身存在的偏见,甚至有一种不好说的历史暗流在里面。所以从看不见的状态中怎么样找到一种历史的教训或者见解,这是更深刻的。
△永宁寺塔佛像残片(洛阳博物馆藏,作者照片)
历史就像鬼魂,往往能通过城市这个载体重新显形。”就像他曾经在《纽约变形记》的作者序中所说的:“我们访问的目的不是为了栖居或耽溺,而是为了反观和出行。”
城市书写中的矛盾性
无论是文學史还是建築史上,許多偉大的作家都寫過城市。華盛頓·歐文的阿爾罕布拉宮,吉本的羅馬,帕慕克的伊斯坦布爾……以及古代的城市「筆記」,如《攬轡錄》《洛陽伽藍記》《東京夢華錄》等。
△古城洛阳
迄今为止唐克扬的所有著述,虽然描写对象不断变幻,主题却无一例外地指向历史城市。当然,每一本都有不同的写法,比如第一本《从废园到燕园》是纯历史考据的写法,写的是北京的来龙去脉;之后的《纽约变形记》讲的是纽约的历史。
“从那本书开始就慢慢清楚,我主要写的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矛盾性。我们讲城市应该是一个有机体,它的外表和内里好像应该是完全一致的,但《纽约变形记》基本上写的是一种矛盾的状态、甚至是分裂状态。很多现代城市都是所谓的分裂城市——西安就是一个处于分裂状况的城市,它的外表和内里一直处在一种无休止的分裂状况。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回到黄金时代,而是要看到这里面的矛盾,矛盾才是推动真实生活发展的动力。大家老觉得一个历史城市如果是好的就应该停留在过去,坏的就彻底现代化,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后来他写长安、洛阳,也是用不同方式揭示这个现象。《长安的传奇》“其实是一本小说,是一个文学性文本,写的就是城市分成两半,就像卡尔维诺的小说一样”;《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写的是它毁灭的最后一刹那;《十城画记》稍微特别一点,唐克扬以独特的方式书写了自己切身体验过的十座城市,写的是城市的表现。“通过不同的载体,比如一幅画一张地图一张照片……怎么来看城市。”
△鹤儿山图(萧云从,《太平山水诗画》)
△芜湖市城区的历史发展示意图
△芜湖航拍图
跨学科背景下的个人化写作
在年的一场“一席”演讲中,唐克扬曾经如此带点自黑地解释自己的学术背景:“我最早是学工科的,慢慢地开始又去学文学,然后最后以建筑而收场,这是一段比较搞笑的旅程。”
今年45岁的唐克扬年参加高考,本科在长春读光学仪器专业。当年转专业很难,他只能在考研时选一个至少是可以报考的文科专业,结果“曲线救国”地选择了北大比较文学,没想到得了三门专业课第一。年去芝加哥大学读艺术史硕士,师从巫鸿,读到第四年放弃本专业的博士路径,从头申请哈佛建筑学方向的设计学博士。
△唐克扬的设计作品(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南方科技大学专家公寓门厅)
他坦承,在遇到“朱青生老师,陈跃红老师,还有巫鸿老师,甚至包括库哈斯”之前,自己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12年象牙塔积淀没有让他囿于专业主义壁垒。唐克扬以漂泊者的姿态用脚步丈量不同的城市,横跨绘画、建筑、文学,思考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故土与他乡。
谈到写作《访古寻城》一书最初的发想,他认为:“首先我想表达我所经历过的城市,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我至少还是从一个感受的角度,因为知识是无限的,你能够认识的那部分知识才是你要写的,比如我写洛阳,我不会写它的整体,虽然也会触及,但聚焦的主要是残缺的那块。我希望通过这种个人化的写法把这种貌似宏大的题目反映出来,我要写的,更多的是关于城市片段、城市变化的历史,而不是城市的通史或者是全史的角度。”
几年前,唐克扬从京城来到深圳,投至当年北大的导师陈跃红麾下任教,在南科大这所以理工科见长的创新型大学,共同打造“一流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环境”——参与校园规划建设和公共空间营造,既是他所在的人文中心设立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极大地满足了他寻求的“介入感”。他自言之前的写作计划“已经写得差不多,整个系列的最后一本书就是关于故乡的一本书,目前写了一小部分……下面更多应该干点什么,应该是创作的状态,而不应该是静态的描述状态。”
《访古寻城:看见的与看不见的历史》
唐克扬著
一座古城,我们旅途探寻的目的,
它的传统既显然,又是看不见的。
古城的每一块地砖的下面,
是否都有同样深度的历史地层?
被密密封存的记忆,将流传还是终丧失?
我们来处的“我们”,是否还是同样的我们?
《三联生活周刊》文丛,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唐克扬带你走进世界12座名城古迹,探析人类文明演进脉络,见证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历史记忆,重新思考人与城、现代与古代的关系。
主讲嘉宾
唐克扬
建筑与城市研究者、作家
独立策展人、唐克扬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曾任第十二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年),著有《从废园到燕园》(三联书店,年)、《树》(与巴士曼合著,中、法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年)、《癫狂的纽约》(译著,三联书店,年)、《美术馆十讲》(商务印书馆,年)、《长安的传奇》(同济大学出版社,年)、《美术馆指南》(三联书店,年)等。其中《从废园到燕园》被评论家称之为“在历史的尘埃中拂拭出来的图景”。
活动时间
年03月09日
19:30-21:30(19:00签到)
活动流程
19:30-20:45主题分享
20:45-21:30互动讨论
活动地点
物质生活书吧蓝色大厅
扫码报名参加活动
物质生活书吧
物质生活书吧成立于年8月,得名于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随笔集《物质生活》,这里有书、有咖啡、有美酒、有音乐、还有阳光,书吧曾获南方阅读盛典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人文书店,是深圳的文化地标之一。
年改造后重新开业的书吧
精彩回顾
一家18年小店店主的自白书
特区才38年,她却已经18岁,物质城市里的精神坚守
这是一个等待大家去探索和发掘的空间
昨天,全深圳的文化人都赶来参加她的成人礼
营业时间
周一~周日:10:00-24:00
地点
深圳福田百花二路与百花五路交汇处地铁3号线/7号线华新站(C出口)步行米2号线燕南站(A出口)步行米
多个岗位虚位以待,深圳最具影响力的人文书店召唤你的到来!
??
招聘
这不只是一份工作,还是诗与远方的生活
微博名:物质生活书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shizx.com/whwh/9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