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坊地名的由来,老芜湖人都不一定知道
大成坊在古城南金马门以西,是一条古巷道。它南起环城南路,沿着今市十二中操场西围墙一直向北到儒林街,与正大巷相对。它得名于芜湖学宫的大成坊。
明崇祯三年(年),芜湖知县梁应材在金马门内、夫子庙大门外修建了一座牌坊,上书“大成坊”,旁边写着“文武百官,到此下马”。
北宋元符三年(年),始建芜湖学宫,崇宁三年(年),宋徽宗称颂道:“孔子之谓,集大成也。”下诏将“文宣王殿”改名为“大成殿”。清咸丰三年(年),学宫毁于战火,同治十年(年)重建。现仅存大成殿,被列为芜湖市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崇祯三年(年),芜湖知县梁应材在金马门内、夫子庙大门外修建了一座牌坊,上书“大成坊”,旁边写着“文武百官,到此下马”。
大成坊曾多次重修。
清顺治四年(年),知县贾一奇和教谕宁鸣玉重修大成坊,并鼎造大成桥。
雍正九年(年),郡守兼关道李璋提倡众绅商捐资,将大成坊修成石坊,大成殿沾土瓦被竹筒瓦所替代,一时间,学宫气象万千,蔚为壮观。乾隆三十二年(年),大成石坊坍塌,八年后芜湖人在原址修建了一座木坊。
乾隆六十年(年),大成坊被重修。
光绪十六年(年),对包括大成桥、泮池在内的整个夫子庙建筑群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缮。
重修后的大成木坊呈长方形,坊下有以丹漆涂饰的横栅,栅外为泮池,四周以石栏相围。木坊左右有两个小木坊,一名“义路”,一名“礼门”,对应金马门外的石坊。
◇图为民国时期天桥艺人
解放前,每到春节元宵前后,这里热闹非凡。
有敲锣打鼓大声吆喝卖艺的,有变戏法、玩杂耍的,还有卖大力丸和跌打损伤膏药的。还有人用一只大木箱,上面挖一排洞,装上放大镜,前面放一排长凳,让人趴在镜头上向里看,摊主一面唱着小调,一面把一张张的大图片轮流插到箱子里,这就是所谓的看西洋景。街边还有一些草屋,摆小摊子卖一些日用小百货、糖果等零食。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
大成坊牌坊不幸倒塌
环境的恶化、洪水的侵袭
泥沙、杂物几乎填满泮池
昔日的池塘填土
成为中学的操场……
旧景不再
而“大成坊”地名却留存于世
见证着历史
*责任编辑:六神龙龙,作者:六神龙龙,摄影:六歌、学友,美工:小雪。本宣传资料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均为示意图;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原作者或编辑认为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之立即予以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shizx.com/whxw/10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