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春芜湖的文化地标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河,悠远而辉煌。跟它那“天地涵容百川入”的伟大气象相比,中国的中医药文化只是细流涓涓。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中医药文化却不曾枯竭过。因为有像“张恒春”这样的分子,组成它那令人惊羡的系列,在永恒的时间和空间发展,生存……
芜湖张恒春
商业繁荣、交通便利的芜湖,给张恒春发展带来强大助力。随着资金集聚倍增,业务迅猛发展,张恒春抱负不凡,因地制宜,遍设分号。芜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芜湖的史料和收藏的文物可以考证出,延续两百年的张恒春中医药史,不仅是芜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NO.1历史古城芜湖,一座逾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古城,最早故址名鸠兹,《左传》:“鲁襄公三年(公元前)楚子重伐吴,克鸠兹”。
南唐时即“楼台森列,烟火万家”,已是繁华的市镇,嘉庆老字号张恒春国药便坐落于此,历经百年,历久弥新。
明清之际,商贾云涌,物资集散,医家沓至,药号随之兴起。民间谙熟医道者开始创设药号,制售“熟药”,国药如灿烂之花,在大江南北竞相绽放。
NO.2药号起源时间追溯到公元年,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即位,年号嘉庆。
当时江宁“药匠”远近闻名,有道是“南京的皮匠,江宁的药匠”。当时有一位名叫张宏泰的医药匠人,出身江宁医药世家,祖籍江苏溧水,一心悬壶济世,游走民间。
于嘉庆五年,公元年,来到皖北凤阳府创办药号,名为“张恒春”。
中医把将死之人救活喻为“回春”,“恒”有持久之意,《说文解字》载“恒,常也”,《易·序卦传》载“恒者,久也”,张恒春药号由此诞生。
NO.3复兴之路创建伊始,时逢当地瘟疫肆虐,张恒春广散药丸,救人无数,几尽家财。张宏泰之子张明禄奋志青云,继承父志,重振家声,走上复兴之路。
道光三十年,即公元年,张明禄遣长子张文金携纹银千两登陆芜湖,芜湖地脉优渥,贯通南北,上达川汉、下至苏沪。
芜湖张恒春药号得以长足发展,二十年三迁,规模不断壮大,于公元年,搬迁至耗时三年修建竣工的十里长街状元坊口店址,十里长街、百货咸集、市声若潮,前店后坊、批零兼营、深购远销,一时之间声名鹊起,成为国药翘楚,发端于鸠兹,奠基百年。
NO.4声名远播光绪廿四年(公元年),张文彬于店内设“公和兴”,首创同人合股店,倡“富福同享”。
光绪卅二年江南水患,药号全力赈灾,名振大江南北。光绪卅四年(公元年),张敬之开“管事”制之先河。
张恒春始终秉承“次货不上柜,配方遵古法”的百年传统,为保证中药质量和药号信誉,所有药方包装纸上均印有“虔诚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当时民间流传“看病要找滕驼子(芜湖四大名医),吃药要找张恒春”,便是对张恒春药号虔诚处世的最佳诠释和褒奖。
凭借在芜湖和苏皖两省的先天优势和长期积累的信誉,以芜湖为中心陆续在各地开设“张涵春”、“春和义”、“裕康”、“恒春茂”、“张利生”、“恒春和”等分号。其盛时,分号十余家,代办点分设于云南、重庆、成都、武汉、上海等多省市,中药盛销大江南北,声誉远播海外。
NO.5三块半招牌民国十二年(年)张恒春资本估达六十五万银圆之钜,雇员八十多名,进入鼎盛时期。
民间赞誉芜湖“张恒春”为国药“三块半招牌”之半块,与北京“同仁堂”、汉口“叶开泰”、杭州“胡庆余堂”齐名。
张恒春国药号历经清王朝兴衰、民国风云、新民主义革命到抗日解放,走过动荡年代,迎来新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目睹了长江中下游经济文化的潮起潮落。
岁月流转,不管历史如何变迁,药人生涯,周而复始,中药有情,药人无言,喧嚣的世界里,不动声色的修行,一代代张恒春人,能抵达中医药的秘境,或许正缘于此。
源于自然,得于人心,在与中药相关的岁月里,张恒春始终医者仁心,虔诚制药,不断的积累更高的医药智慧,代代相承,凝聚百年恒春。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shizx.com/whxw/10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