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镜湖芜湖为四大米市之一,然而芜湖
米市街
芜湖自古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襟江带湖,水陆交通便利,百余年前,芜湖便以全国“四大米市”之一驰名中外。在芜湖古城内,就有一条以“米市”命名的街道,而它的历史更为悠久。
图为芜湖米市街和十字街头
芜湖“米市街”为东西走向,东起东内街,与花街、十字街成直角相交,西至原后家巷,与油坊巷相连,并与太平大路垂直相交,全长米,宽4米左右。早在清康熙版《芜湖县志》"县西大街"栏内已有"米市街"的记载,也就是说“米市街”距今至少已有多年的历史。芜湖地处江南鱼米水乡,周边地区素以盛产稻米而闻名,清嘉庆和道光年间已有垄坊二十余家,集中在毗邻的古城的大垄坊、仓前铺一带。米市街在清代便是稻米销售中心,也因此而得名。
《芜湖县志》中的“米市街”图为康熙版《芜湖县志》中记载:县西大街—米市街
光绪二年(年)中英《烟台条约》开辟芜湖为通商口岸。年,时任中堂的李鸿章奏请朝廷准于将镇江七浩口米市迁至芜湖;又派徽、宁、池、太、广道兼任芜湖关监督的广东人张樵野(张荫恒)亲赴镇江,利用同乡关系游说广(东)帮粮商,许以诸多优惠条件,使其先来芜湖。年镇江七浩口米市终于迁芜。从此,芜湖与长沙(或沙市)、九江、无锡并称为中国“四大米市”。因这四大米市均在江南,又被称为“江南四大米市”。
“四大米市”有着共同的沿江交通便利、粮食生产丰富和商贸流通发达的优势。在旧时农业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促进当时的粮食生产、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当地的社会发展、农民生活和商业经贸有很大的提高。
据《芜湖县志·实业志》载,光绪二十四年至三十年(-),米粮输出量多时达余万石。年连续两年丰收,增至余万石,输出米量激增,各业获利颇丰。从业人员多达万余人,那时大小垄坊生产的米面除经长河(今青弋江)水运输出外,许多米面都是进入宣春门(东门),经东门大街和安义街,运至米市街交易,以至米市街声誉鹊起,当时的米市街也达到鼎盛时期。
来源:芜湖档案
?年镜湖区21个老旧小区整治改造计划公开,有你家吗?
?芜湖这条主干道迎来巨变!坐公交、开车以后都不用绕路啦!
?注意!“禁放”范围出炉!这个春节,芜湖这些地方禁放烟花爆竹!
?镜湖区首试点!芜湖首台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建设完工!
如果文章内容涉及侵权,请私信小编予以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wuhushizx.com/whxs/12975.html